分享
《秸秆妈妈的穿越之旅》
秸秆妈妈的生长历程
张立良   
得票 459 阅读 5917 评论 1
先看评语
· 首先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人们正确认识环保的处理秸秆的方法。但我认为文章所提供的角度非常不适合。虽然看似是一篇童话风格的文章,实则不适合低年龄的儿童阅读。文章中多次出现“大型收割机过去后我们忍受着身体的摧残但非常开心”,“讨论如何帮助人类处理秸秆妈妈的身体”这种不适合的内容。另外个人认为,把什么事物都看做是生而为人类服务的这种观点太过狂妄,我无法接受。 · 科普作品中的比喻既要形象生动、也要准确恰当。从植物学角度看,土壤作为种子的“爸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蚂蚁阿姨”上餐,实际中,种子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不依靠蚂蚁。还有“蚯蚓哥哥”的“军事化管理”,“土壤爸爸”的“60英寸电视”,这些与主题无关的比喻都会给读者造成迷惑乃至误解。 ·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秸秆产生以及再利用保护环境的过程,按照倒叙的顺序来介绍,先介绍了秸秆的燃烧产生的问题,再介绍秸秆产生的过程,最后在写到秸秆的环保利用,前后呼应。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秸秆细化,更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同时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在亲切的文笔将环保意识带入到读者心理。 · 本篇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视角叙述了秸秆的一生,在经历不同身份的转变之后将生命的延续托付给了人类的过程。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相转换,个体和群体的交错出现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故事情节上衔接不够自然,秸秆宝宝一开始就懂得非常多的微量元素的吸收需求到后面的学习法术又突兀的叫来时间大老爷以及最后秸秆妈妈的托付不够水到渠成,有生搬硬套之感。且在人物设定上有些牵强,建议作者对作品的阅读受众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好地1阅读体验 · 看这篇名为”穿越“的文章,我也产生了”穿越“之感,因为我难以理解作者为何要采用一套贴近儿童,而且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儿童的欣赏和理解水平的称谓,这样有更利于把种子发芽,成长,抵抗害虫,成熟等过程讲清楚吗?我不能认同,而且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一个小三以下的儿童吧),讲述的内容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更不用说其后愈演愈烈的称谓的混乱。后面讲焚烧秸秆和代表大会,形式可以接受,但是文字却难掩一股陈腐气。希望作者可以多多改进,避免为了适应儿童科普而强行低幼,以及少用官话套话。

生命的又一次轮回开始了。我是一粒小小的种子,在人类的精心呵护下,茁壮的成长。经历了幼年、童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人生历程。我的家族成员很多,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族人是怎样才能正确的实现我们的穿越之旅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春天,人类打开了土地的大门,经过一天的徒步,悄悄地我(种子)来了,投入了土壤爸爸的怀抱.“爸爸、爸爸”,“哎,我的乖儿子,回家吃饭,你喜欢吃什么”?“爸爸、爸爸,我最喜欢吃氮、磷、钾、氯等,很多很多,味道美极了。而且,我喜欢吃农家肥中的氮、磷、钾、氯,不仅美味,又特别健康,这样等将来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孩子们就成了人类的优质资源,他们称之我们为“绿色食品”。“好了,儿子参观一下爸爸的餐厅”,“哇,好漂亮,譬如皇宫,金碧辉煌,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墙壁被雕刻成了清明上河图,见证了人类历史的繁华,餐厅的内柱由多根金色、白色的巨柱支撑着,每根巨柱都雕刻着浮雕,歌舞升平,衣袖飘荡,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再看穹顶,又似拜占庭式的建筑,白色的镶嵌,更加的壮观,大气,爸爸的餐厅真漂亮”,“好了,儿子,是不一饱眼福了,那我们开始用餐”,只见,排着整齐队伍的蚂蚁阿姨们,着装打扮,端着丰盛的晚餐,放在了大型的旋转的餐桌上,阿姨们又以整齐的队伍离开了餐厅,看着色泽鲜艳的美味佳肴,和玉露琼浆,口水已经禁不住诱惑,顺着口角流了下来,爸爸可以用餐了吗?爸爸看着我迫不及待的样子,说了一句,“那我们现在还等什么呢?来,爸爸给你夹点氮,好吃吗?”“好吃。”爸爸看着我那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说:“不着急,慢慢吃”,筷子在我的操作下,马不停蹄的运动,“再来点,磷、钾、氯,也挺好吃”。

两个小时的用餐时间,把小种子忙的不亦乐乎,小种子说:“用餐完毕,”齿颊留香,舌头还在嘴唇的旁边流连忘返,吃完饭后,爸爸又带我参观了精心为我准备好的卧室,卧室的风格又是一大奇迹。蚯蚓哥哥正在那里整理被褥,叠的整整齐齐,正如军事化管理的象征,整洁、明亮的卧室看的我心情敞亮,不禁纵越一跳,躺在床上,感受一下家的温暖,“好舒服啊,什么声音”,只见墙壁上出现了超大的液晶显示屏,原来爸爸打开了电视机开关,播放着动画片,听爸爸说这是60英寸大的呢!身在床上,眼望TV,,手拿抱枕,多么的惬意。

不知不觉中,朦胧的睡意带我走进了梦乡,伴随童话般的梦境,迎来了第二天的日出,唱着生活的节奏,小种子慢慢适应了大自然的生存环境,摄取各种营养元素和水分之后,小种子发芽了,经过数天的萌发,小种子张开了笑脸,眯着眼睛,轻轻的钻出了土壤爸爸的大门,伸伸懒腰,看看外面的世界,五彩斑斓的大自然,看得小种子眼花缭乱,小种子就像外星人一样,什么都感到好奇,自言自语的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小种子用口水滋润了一下嗓子,抒发一下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舞动着身体,唱起歌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自此以后,小种子每天都在享受土壤爸爸给予的营养物质,呼吸大自然赐予的充足空气,吸允着自然工厂生产的雨露。每天练习太阳公公传授给它的光合作用大法,传说此项法术变化莫测,可将太阳公公发出的光芒与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小种子了解后刻苦练习,克服一切外界不利因素,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大功告成,这时的小种子慢慢变成了小禾苗,这就是秸秆妈妈的幼年。

脱离了温室皇宫的安逸生活,小禾苗练就了一身的功夫,懂得了怎样去保护自己,土壤爸爸的粮食已经渐渐减少,枯竭,已经没有能力去抚养它的孩子—小禾苗,然后它就告诉了时间大老爷,命令人类运送肥料给土壤爸爸,过了几天,听从指挥的人们输送了一大批肥料到达土壤爸爸的仓库,库管员小老鼠虽然调皮一些,但为了生计,担任此职,大声的喊了一句:“现在粮食充足。请土壤董事长过目。”在多方的帮助下,小禾苗体力充沛,身体粗壮,不怕风姑娘吹,不怕雨弟弟打,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一片叶子,两片,三片,四五片,一根须,两根,三根,四五根,臂膀和脚丫不断增加,吸收能量和营养,这时的秸秆进入了童年期,该是上学的时间了。

它们的的邻居是小麦家族,在小麦的大家庭里,也有很多子子孙孙,繁衍生息,和小禾苗同龄的小朋友小麦苗也到学校报名,接受教育。一切手续办完之后,小禾苗每天都找它的同伴小麦苗一起去学校,一同玩耍。有时风、雨、雷、电四兄妹会突然袭击,没有精神准备的小朋友们,被风姑娘推得东倒西歪,被雨弟弟洗的淋漓透彻,被雷哥哥敲得震耳欲聋,被电姐姐照的灯火通明。似乎伙伴们有些弱不禁风,不堪一击,雨停了,风走了,雷静了,电也朗诵着诗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彩虹伯伯也正在向我们招手。

我们虽然遭受了转瞬即逝的一击,但我们精神抖擞,很快“一寸光阴一寸金”秸秆妈妈跨进了时间的另一节点——青年期。她们已经成熟了许多,丰富的营养,健壮了它们的身体,一天一个变化,哥哥们越来越帅,姐姐们越来越漂亮,绿色的外衣点缀着夏天的主色调,它们结识了许多朋友,燕子、麻雀、蝴蝶……早晨,燕子正在唱歌,处在青年期的秸秆妈妈作它的听众,为小燕子鼓掌。中午,蝴蝶为秸秆妈妈挠痒痒,到了晚上,麻雀为它们跳舞,消除一天的精神疲劳。

不知何时,中年的秸秆妈妈吹起了战争的号角,原来是它们的天敌——害虫,据他们讲,害虫吸了它们的血,断它们的胳膊(叶片),非常残忍。看,千军万马的害虫向它们飞奔而来,撕咬着身体的每个部位,哭喊声响彻整个大地。于是,它们托梦给人类,人类知道后,对它们实行斩尽杀绝的国家政策,引进了一大批能使害虫七窍流血的毒品,这种毒品非同一般,只见害虫的大部队全军覆没,尸体遍布整个大地。

这场灾难后不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秸秆妈妈脱去了绿色的裙子,穿上了黄色的裤子。这时秸秆妈妈有了自己的宝宝(玉米穗),它们的宝宝非常的可爱,绿色的外衣也渐渐变成了黄色,与身体的肤色浑然一体。有时宝宝们倒立,有时挺拔,有时跳在地上。秸秆妈妈也尽量保护它们,晚霞的夕阳也预示着生命的另一个穿越,秸秆妈妈会把自己的宝宝托付给人类,让人类培养他们,做一群有用的人才。

-完-
科普作品
秸秆妈妈的穿越之旅
| 目录  (共3章)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首先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人们正确认识环保的处理秸秆的方法。但我认为文章所提供的角度非常不适合。虽然看似是一篇童话风格的文章,实则不适合低年龄的儿童阅读。文章中多次出现“大型收割机过去后我们忍受着身体的摧残但非常开心”,“讨论如何帮助人类处理秸秆妈妈的身体”这种不适合的内容。另外个人认为,把什么事物都看做是生而为人类服务的这种观点太过狂妄,我无法接受。

2017-11-07 21:20 匿名 ——

科普作品中的比喻既要形象生动、也要准确恰当。从植物学角度看,土壤作为种子的“爸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蚂蚁阿姨”上餐,实际中,种子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不依靠蚂蚁。还有“蚯蚓哥哥”的“军事化管理”,“土壤爸爸”的“60英寸电视”,这些与主题无关的比喻都会给读者造成迷惑乃至误解。

2017-11-04 16:18 匿名 ——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秸秆产生以及再利用保护环境的过程,按照倒叙的顺序来介绍,先介绍了秸秆的燃烧产生的问题,再介绍秸秆产生的过程,最后在写到秸秆的环保利用,前后呼应。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秸秆细化,更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同时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在亲切的文笔将环保意识带入到读者心理。

2017-11-03 14:31 匿名 ——

本篇采用拟人化的故事视角叙述了秸秆的一生,在经历不同身份的转变之后将生命的延续托付给了人类的过程。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相转换,个体和群体的交错出现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故事情节上衔接不够自然,秸秆宝宝一开始就懂得非常多的微量元素的吸收需求到后面的学习法术又突兀的叫来时间大老爷以及最后秸秆妈妈的托付不够水到渠成,有生搬硬套之感。且在人物设定上有些牵强,建议作者对作品的阅读受众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好地1阅读体验

2017-10-23 00:20 匿名 ——

看这篇名为”穿越“的文章,我也产生了”穿越“之感,因为我难以理解作者为何要采用一套贴近儿童,而且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儿童的欣赏和理解水平的称谓,这样有更利于把种子发芽,成长,抵抗害虫,成熟等过程讲清楚吗?我不能认同,而且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一个小三以下的儿童吧),讲述的内容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更不用说其后愈演愈烈的称谓的混乱。后面讲焚烧秸秆和代表大会,形式可以接受,但是文字却难掩一股陈腐气。希望作者可以多多改进,避免为了适应儿童科普而强行低幼,以及少用官话套话。

2017-10-15 23:26 高雪雨 ——

文章以拟人的手法进行写作,贯穿行文,形式有一定的创新。然而具体的语言表述和衔接较为生硬,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7-08-27 12:00 吴一波 ——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赞拉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欢迎登录

记住我忘记密码戳这里

登 录

没有账号点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