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力源: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个人简介:沈力源,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级本科生,2021级研究生。

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爱好者。目前还是科幻创作小白,但是依然很积极。

沈力源: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学生记者:请问您第一次接触科幻是在什么时候?它对您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沈力源:第一次接触科幻是在小学几年级的时候,读到精简版的《人猿星球》。

科幻能让我不断接触到新奇的事物,也让我暂时从生活的琐碎中抽离出来。

学生记者:请问您阅读过的科幻作品有哪些?有什么想要给读者们推荐的吗?

沈力源:阅读量比较少,印象深刻的有刘慈欣的《三体》《球状闪电》,何夕的《天年》,阿西莫夫的《时间的终结》,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还有特德姜的大部分小说等。比较推荐特德姜的小说。

学生记者:您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获奖作品《智能》中主角申礼的妻子“郭婷”本质上是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请问您认为未来世界对人类的定义应当包括具有人类记忆和思维方式的人工智能吗?

沈力源:我觉得离人工智能具有人类的思维方式还有很长的时间,毕竟现在还只是经过参数训练的模型,在那之前,应该会先经历人体增强技术的爆发,面临对生化改造人或者机械改造人等的身份定义问题。如果未来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人类的思维方式,肯定不能只定义为简单的一个系统或者机器。

学生记者: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在突飞猛进,请问您认为未来社会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应当享有与人类相同的权利与义务吗?

沈力源:我认为人工智能不会拥有和人类相同的权利和义务。首先人类是具有实体的,你不能说让一个模型或一个系统,承担人类的权利和义务,很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人工智能也没有办法去承担或者享有;其次人工智能的应用具有针对性,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言处理等,所以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更多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或者工具,一个模拟人类各个方面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比较少的。

学生记者:《智能》中主角申礼企图通过人的记忆与忆阻器神经网络结合从而达到复活死者的目的,请问您认为记忆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沈力源:我认为记忆定义了一个人,这篇文章其实本意就是想讨论,一个人的存在是否由他的记忆和感受所决定。记忆不仅包含过去的事情,也包含着从过去经历中所学到的、感悟到的。我觉得有些时候之所以不愿承认复制人的身份,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的。一个拥有人类记忆的复制人,我认为其实和真人无异。

学生记者:《智能》以及其他海量的科幻作品中都有着垄断寡头公司的存在,请问您认为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垄断是否优于自由竞争?

沈力源:我认为比垄断更好的情况是,存在一些科技巨头,但不至于达到对市场的垄断,技术创新的初创公司依然能有一席之地。科技巨头的存在,能更好引领科技变革走向,也更容易集中资源,但同时也容易存在创新度不高等问题。

学生记者:《智能》中主角申礼的拟态人妻子因意识到了自己与丈夫的不同而走上了自我觉醒之路,请问您认为自我认知在自然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沈力源:自我认知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工智能有了初级的自我认知,那么将不能再把他们简单地看作是冰冷的系统模型,而应当是与其他生物差异不大的一类存在。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无生命的有自我认知的事物,因此到时候如何定义他们的存在,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将是国家层面或者全球性的议题。

学生记者:您是否认为伴随着人工智能的自我觉醒,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战争将无可避免?如果答案为是的话,您认为最后哪一方终将取得胜利?

沈力源: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人工智能的自我觉醒,意味着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被定义为无生命但是与生命同级的种类,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否将发生战争,取决于对“战争”的定义。如果定义为冲突,当然会发生,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是在人类社会产生,对于存在的冲突,大概率会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改革来解决;如果是指武装战斗,发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人工智能是在人类社会产生,每一步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对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采取预防措施,不可能等到不可挽回了再采用战争的方式解决。

如果真的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那么爆发战争的原因应当是人工智能要求平等的资源,从达到战略意图的角度看,取得胜利的应该还是人类。原因和之前讨论的一样,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对于资源的掌握是远远不及人类的。

学生记者:请问您在创作中遭遇过怎样的问题呢?您又是怎么解决它们的?

沈力源:主要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把故事写得吸引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我觉得故事现在还是很不吸引人,平平淡淡没有起伏。

学生记者:请问您参加过科幻社团活动吗?您对科幻社团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沈力源:参加过学校社团和科普作协举办的写作培训等活动,收获了很多。建议可以在学校多举办一些小的征文活动。

学生记者:科幻界的软硬之争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请问您如何看待软科幻与硬科幻之间的关系呢?

沈力源:我觉得软科幻主要是在科幻背景下对哲学、政治等的讨论,硬科幻主要是对技术发展的想象和讨论,两者是一体两面,重要的是故事是否吸引人,故事或者技术背后的思想是否足够深刻。

学生记者:您的作品《智能》获得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奖,请问您如何评价此次征文活动?对于中国越来越多的科幻征文又有着怎样的建议?

沈力源:很感谢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的征文活动,让我这样的科幻创作小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通过这次活动,也看到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及值得学习的地方。科幻征文活动已经越来越多,越做越好了,希望科幻征文能够面向更多不同的人群,激发全民科幻创作热情。

学生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想对科幻界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沈力源:感谢大家为了中国科幻发展做出的努力,也感谢大家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好作品。

(学生记者:武张瑜)

上一篇:

刘远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下一篇:

宋骋骏:科幻,乃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