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航:爱好科普写作的普通理工生

陈航:爱好科普写作的普通理工生

个人简介:陈航(笔名:沉舟舟),重庆渝北人,重庆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领域为微纳制造、太赫兹功能器件。长期为课堂内外杂志社《课堂内外(小学版)》科普栏目供稿,作品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疗、环保、农业、海洋生物、运动健康、航天航空、能源等领域,获得过“第五届重庆市科普创作优秀作品及先进人物”评选活动优秀科普文章一等奖。果壳网第九期“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选者,独立编写了一本乡村手工书——《乡玩》,使用乡村容易获得的材料工具做手工,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项目结束后携此书到山东济宁一小学进行短期支教,效果良好。

学生记者:您能否谈谈此次获奖作品《太赫兹:我,人畜无害又火眼金睛的硬核电波,但别给我打钱》的创作相关故事呢?

陈航:我以前主要是写少儿科普文章的,然后自己硕士课题与太赫兹技术有关,但是这个领域去给小学生科普不太合适,趁本次征文活动不限制受众,就尝试了一下写给大人的科普文。在网页搜索太赫兹技术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新闻还有购物网站提到了所谓的“太赫兹保健品”的信息,点进去看还有挺多人买的,甚至有评论还说疗效很好,但目前太赫兹波对人体细胞的作用还没有定论,更别说批量生产保健用品了,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科普一下,并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前沿科技贴近生活的方面作为引子,是科普文章创作的老套路。其实,关于太赫兹科普的好文章有很多,但科学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科普文章也有一定时效性,我写这篇文章还可以更新一下大家对太赫兹技术的认知,比如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太赫兹波对生物细胞的影响了。还有就是想试试把这个技术更加全面直观通俗地给读者讲明白,从发展历史讲到特点应用再讲到产品的价格对比,告诉大家现在为什么没必要去买太赫兹保健品。科普在一些方面确实很难做到通俗化,我反复修改后还是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努力吧!

学生记者:您是如何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结缘的呢?您觉得青年之星计划对您这样的青年创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陈航:我一开始不知道是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的老师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有个活动大家可以踊跃投稿,以后可能有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于是我就报名了。我想对于我来说,这是对我写作水平的一个认可,就像学了英语考过六级获得证书一样,当然也是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交流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科普文章越写越好。

学生记者: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图示资料来源于购物网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很有趣,您觉得现在信息社会对科普创作与宣传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陈航:信息社会对科普创作与宣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者能够很及时地分享自己的作品,读者能够很方便地获取信息。以B站为例,各行各业的自媒体博主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分享行业内的有趣知识,比如美食up主王刚老师教我们怎么做菜,有的菜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油温;普法up主罗翔老师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还有小亮老师教我们认识动植物,赶海up主教我们怎么抓海洋生物……以前需要报培训班或者买纸质杂志才能学到的知识,咱们现在拿起手机就能获取。读者如果之前了解过相关信息,再开展深入专业学习,就更加容易理解。

学生记者:哪一本书对您的科普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陈航: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写的《72堂写作课》。作为理工科学生,接触到科普创作后,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有限,于是到处找书学习,最后选了这本经典民国教材作为自己科普写作的指导书。这本书每一讲都不长,但每讲都短小精悍、耐人寻味,很容易引发读者思考,思考自己写作的时候要怎么去写,有哪些不合适的表达需要改正。推荐大家买来读一读。

我摘取了书中的一小段内容供大家试读:“说明文为帮助读者的理解起见,自然须举出一些具体的事物来作为例证;但最要紧的还在说明作者所理解的部分。这部分务必明白、准确,才能使读者完全理解,没有含糊、误会的弊病。因此,在动手写作说明文的时候,作者胸中不能存一些连自己也缠不大清楚的意念;落到纸面不能有一句不合理论的、足以发生疑意的文句。”

学生记者:科普创作对您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呢?

陈航:科普创作培养了我很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写科普文章不一定每期主题都是自己了解的,作为科普创作者就需要去阅读大量的资料弄明白它,还要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生活上,就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更有好奇心,想着哪儿不明白查查资料,比如看到一朵花挺好看,不认识,拿出手机扫一扫,看看它叫什么名字,再了解一下其他相关信息等。

学生记者: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许多新科技资讯被大众所熟知,比如当时引起热议的5G,您当时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话题的呢?可以详细讲讲吗?

陈航:当时看过一些宣传视频,5G通信技术有效推动了AR/VR、智能制造、AI以及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也是咱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是从一个手机用户的角度去看待这项技术的,虽然速度很快、用处很多,但感觉自己对5G信号并没有刚性需求,另一方面5G资费较高,暂时不考虑去使用它,当然期待资费能够越来越低,让我们“等等”派也能够享受5G高速冲浪。

学生记者:您如何看待信息发展造成的“信息茧房”,科普工作面对这样的茧房,是否受到了阻碍?该如何避免呢?

陈航:我觉得“信息茧房”是很难避免的,正如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凯斯·桑斯坦所说:在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而且很多软件也在加剧“信息茧房”的产生,你爱看什么内容,就加大力度推送什么内容,这样一来就少有时间去关注其他的信息了。想要避免信息茧房的产生,需要科普工作者去灵活引导,在科普文章中夹带“私货”,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添加读者感兴趣的点,引导读者点击浏览。另外作为读者也需要尝试涉猎自己不那么感兴趣的领域,可能开始会感到无聊或枯燥,但经历的终将美好,说不定哪天就用上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技能了。就像毛毛虫得通过痛苦挣扎和不懈努力才能够破茧成蝶,咱们要想变强也得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学生记者:除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外,您还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陈航:大三的时候跟随我校逐光支教队去一个小学支教,我去上手工课顺带讲解手工背后的科学原理,有节课讲土豆电池,为了证明我没在土豆里藏电池,我让他们自己从家里带土豆,然后讲原理和制作过程,当小灯泡亮起来的时候,之前不相信土豆能当电池的学生瞪着纯真好奇吃惊的大眼睛和我说,老师,真神奇!我就感觉科普是非常有意义并且是我要坚持做下去的一件事。

(学生记者:周杭)

上一篇:

宋骋骏:科幻,乃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分支

下一篇:

丁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