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评价“好奇心”来筛选出目标人群的设想很有意思,可惜的是虎头蛇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细节也比较欠缺。
2020-09-29 13:45 匿名 ——
主线不清析,不太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语言缺乏规划,细节部分过于随意,掺杂太多无意义的信息。完成度不高。
2020-09-24 08:11 匿名 ——
本篇把好奇心作为科幻点,立意非常好,对好奇心的描写也很到位。情节读上去很有当年卫斯理作品的感觉。悬疑式的科幻已经很久没人尝试了。本篇文字流畅,没有书卷气。可惜科学知识较少,并且是在没有结局的情况下突然收尾。
2020-09-18 08:22 郑军 ——
文章以游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带孩子在山林游历的过程,从认识野兰花、识别野蘑菇、野柿、野板栗,通过看、嗅、尝、辨等手段,详细记录了一次女儿在野外自然环境的生存体验。语言流畅,特别是“无法判断野外食物是否可食用时,可先找有动物吃过的野果和食物。”让读者激发内心的共鸣。
2020-10-22 09:20 匿名 ——
原本不是户外爱好者的读者看完这篇文章后也许会更加喜欢丛林呢(笑)。但比起科普作品,本文更像是一篇游记。希望作者在记录生活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多的科学元素,把科学实用的户外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
2020-09-01 18:00 匿名 ——
作者着笔细腻,语言温柔真实,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自己带女儿探寻山野的真实经历,从而对如何在野外寻找食物进行了介绍。这样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也易引发读者心中的共鸣!但在科学性上,文章明显用力不足。若能将一些科学方法知识等寓藏内容之中,将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
2020-08-30 20:52 匿名 ——
读罢该文,一个在大自然中循循善诱的父亲和一位冰雪聪明的女儿形象呼之欲出。这更像是一篇自然笔记,通过看、嗅、尝、辨别等手段,作者详细记录了一次在野外对女儿在自然生存方面的训练。语言质朴,读来受益。提一点建议:第一段可以不要,直接入题;第二段第一行“国庆庆”,多了一个字;另外,文中的科学性有待提升。不能因为是野外,遇到的东西就叫“野柿子”,“野猕猴桃”,“野香菇”等等。从描述中似乎可以看出“野柿子”准确的叫法是“野柿”、或者“油柿、山柿”,“野猕猴桃”应该是“软枣猕猴桃”……解决办法,若是辨别植物,手机上可以下载一个“花伴侣”或者“形色”软件,或者,带上一本《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之类的书,教会女儿更多地借助于科学。
2020-08-29 18:55 匿名 ——
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科普,生活气息浓郁,科学道理明晰。
2020-10-15 07:28 匿名 ——
语言流畅,对几处水源:死水,半流动水和流动水是否能够饮用,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有理有据。是非常实用的野外生存方面的指导文章。科学性稍显不足,譬如提到药物净化——使用二氧化氯泡腾片、九行速效泡腾片,等等。那么,为什么要选这些?这些药物对于水质净化的原理是什么?它们本身对于水质有没有影响?
2020-09-09 01:27 匿名 ——
这篇文章为热爱野外探险的朋友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希望作者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净水各个步骤的原理、目的的介绍,以便读者理解应用。
2020-09-01 17:53 匿名 ——
作者以自身经历介绍了森林中如何寻找水源,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希望可以结合一定的图片来辅助说明,并增加科普性、适当减少游记纪实的色彩。
2020-08-29 22:32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