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许多商家也因此嗅到商机,巧立各种名目,不顾医学真相,只为自己造势,以便圈钱。其中,“酸碱体质理论”即是“刷爆朋友圈”的伪科学代表之一。此文旨在通过援引医学知识,对该谣言进行辟谣。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许多打着养生保健旗号的公众号或“养生博主”也借着“养生热潮”的东风,携众多“养生理论”甚嚣尘上。一时间,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和微博等常见的社交平台及自媒体平台上,也纷纷被“养生”的推送刷了屏。
于是,许多人借此调侃:“喝着最烈的酒,补着最涩的柠檬水;熬着最high的夜,吃着最昂贵的营养品。”但许多人仍乐此不疲,并将网络上所有“养生理论”照单全收,这就给许多不符合科学的“养生伪理论”留出了空间,使之大行其道,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而许多谣言,若不及时辟谣澄清真相,待其被广泛传播后,容易使受众形成“该谣言是真理”的错误“固有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传播范围的扩大,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在众多“养生理论”中,人们对各种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内容更为热衷。譬如前些日子火起来的“酸碱体质理论”,就稳准狠地抓住了众多大龄青年和中老年人的心理—“酸性体质会导致癌症”、“酸性体质与肥胖症密不可分”、“喝碳酸饮料会导致酸性体质”、“多喝碱性饮料如苏打水可以延年益寿”……更有许多人一听这话,忙不迭就去超市扛了两大箱苏打水回家,并在朋友圈打卡“宣誓”:“从此不喝碳酸饮料!”也有许多长辈,再三劝告自己的子女千万别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仿佛那是洪水猛兽,就连每周喝一瓶的超低频率,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不负责任的表现,并贴出“史上最全酸碱食物分类表”,每天一丝不苟按其安排饮食,并督促家人一起参加“食谱摄碱革命”。
有朋友提出质疑:“碳酸饮料或其他酸性食物真的如此可怕吗?这些‘理论’发展下去岂不是要求我们每天吃一勺纯碱才能‘保持健康’?“
“纯碱又不是真碱,不如吃火碱带劲儿!“学化学的同学调侃道。
可是许多人依然对“酸碱体质理论”津津乐道,丝毫没有对此提出任何质疑。
那么,“酸碱体质理论”真的正确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所谓“酸碱体质理论”,与我们人体的原生环境相悖—人体本身是一个“酸碱共同体”,譬如胃是酸性环境,其中充斥着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可以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pH值环境,促使食物消化顺利进行;肠道为碱性环境,可为肠道中的相关酶类提供适宜环境,使之发挥正常作用;血液属于弱碱性,正常pH范围为7.35~7.45,若有较大波动,无论是pH过低还是pH过高,都可表明机体出现异常状态。从这些举例可以明显看出机体并不存在单一“酸性体质”或是“碱性体质”,而且pH值并非越高越好,一旦超出正常范围,过酸过碱都是很危险的—pH过低,则会出现“酸中毒”;而pH过高,则会出现“碱中毒”。
其次,人体环境的酸碱度并不会被轻易改变。许多人迷信于“酸碱食物表”,认为碳酸饮料和肉类食物摄入过多,在体内累积就会导致身体变“酸”,进而导致癌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且都难以彻底治愈。诚然,长期过量摄入上述食物,确实对身体健康具有一定不良影响,但这个“锅”不应由体质背。
事实上,长期喝碳酸饮料,对身体产生的负面作用主要是会导致体内钙质流失,进而易引发骨质疏松等与钙质流失有关的疾病。或是由于许多碳酸饮料中含糖量较高导致机体糖分摄入过多,导致视力变差、免疫力降低、龋齿、超重或肥胖以及一系列高糖饮食导致的慢性疾病。而食肉过多则会导致热量积累,易发超重或肥胖等问题;或是因蛋白质摄入超量,增加尿钙的排泄,进而导致体内钙吸收率降低;以及肉类中饱和脂肪过量摄入导致肥胖,进而可发生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痛风或是诱发糖尿病。而尽量多补充蔬果的摄入,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也与其“碱性”关系不大,更多是因为新鲜蔬果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单位热量较低、各类维生素含量较多等。
另外,还有一些对医学不甚了解的人群,认为女性“酸碱体质”与所生后代性别有关。这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子代的性别由父方决定,取决于父方配子中含有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若是X染色体,则决定子代性别为女;若为Y染色体,则决定子代性别为男。子代的性别怎么可能由酸碱来决定呢?难道孕期妇女多喝一瓶苏打水,就可以将胚胎的性染色体做出改变?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综上所言,“酸碱体质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其中 “多吃蔬果少吃肉”等部分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用“酸碱体质”解释通。 “养生大军”在饮食上只要注意三餐营养配比合理、荤素搭配,热量摄入合理,饮水摄入量合理;并辅以适量、适宜的运动锻炼;戒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和习惯;定期查体,积极预防各类疾病;长期保持良好心态,就是最好的“养生”。
参考文献:
[1]周爱儒,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2]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WHO指南:成人和儿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草案)》,2018-05-07
[3]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2018WCRF专家报告:饮食,营养,体育活动与癌症[R].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官网,2018-05-24
[4]左伋,医学遗传学第6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