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推官王彬: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是非常好玩非常有魅力的事情

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自举办以来,为广大青年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2023年,新一届大赛如期而至。为了启发广大科普爱好者的创作思路,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我们特邀“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星推官王彬,向青年创作者分享她个人的科普创作经验、解构科普创作的常用思路。

王彬,童书编辑,科普创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工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之星大赛获奖者。其创作的科普作品曾获科技部“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等奖项。其策划和责编的原创及引进图书曾获如下奖项:中宣部“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2021年“上海市重点图书”、2020年“上海书籍设计艺术双年展整体设计奖”、2020年“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2020年“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奖”、2021年“娜美杯”国际绘本插画奖(入围)、2021年“百道好书榜·少儿类推荐榜单”。在本次访谈中,王彬为我们带来了对于科普创作的精彩见解。

Q:王彬老师您好,感谢您担任“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的星推官,请您向广大的科普爱好者介绍一下自己。

A:大家好,我叫王彬,我对科普一直都非常感兴趣,不仅自己在创作科普作品,同时也有幸能以编辑的身份制作出版一些科普童书。未来,希望能创作或者编辑些轻松有趣的全年龄向的科普趣味读物,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是非常好玩非常有魅力的,能帮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帮助他们开开心心拥抱科学。

Q:您曾多次参加青年之星创作大赛并荣获奖项。请问大赛对您的科普创作之路有何帮助?参与大赛您有何感想?

A:青年之星创作大赛,可以说是直接开启了我的一个新世界,因为在那之前,我就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读者,业余阅读时间基本都用在图书、纪录片和动画上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作些什么。参加大赛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原来我还可以、原来我真的可以……这真的让人很振奋。大赛让我发现了自己新的很多“可以”,这些“可以”带给了我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我非常喜欢的

Q:科普创作如何平衡好专业性和普及性?您在创作时是否有一些自己的把握标准或经验技巧?

A:我开始科普创作的时间不长,作品也不多,比较普普通通,在这里更希望和大家一起聊聊自己的感受和教训吧,也很希望能向大家学习交流、一起成长。在进行科普创作之前,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读者,在我想学习的时候我会读书,在我想放松的时候我也会选择读书,当然这两个阶段读的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放松阶段,我想读而且能够读下去的书,首先是有趣读起来比较轻松,并且读的时候还能有所收获,就会吸引我很开心地读下去。所以在我创作科普作品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站在一个想要放松的读者的角度来创作的,因为科普不是专业书,更多时候是属于课余或者工作之余的读物,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科普作品趣味性、易读性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些有趣和放松是有底线的,那就是科学上的正确性,科普创作中可以把科学性理解为1,普及性、趣味性理解为1后面的0,首先要保证这个1是到位的,然后再是更多的普及加成创作

Q:据了解,您目前在出版社担任编辑,参与策划编辑的图书荣获了众多国内外大奖。站在编辑和出版的角度,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科普作品,它应当具备哪些核心元素?

A:我做编辑的时间也不长,能够获得这些奖项,更多是得益于当时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加成,我个人能起到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在这几年的编辑生涯中,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一个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既严肃又活泼的。严肃是指作品的出版创作必须是具备科学精神的,所有的知识点不能是凭空捏造或者人云亦云,而应该是有确切的严谨的知识来源,是可以反复验证的,在普及科学的时候好好普及科学,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流量去普及噱头、普及谣言。活泼的话,我的感受就是要充分贴近读者,可以理解为时时刻刻的读者视角,从读者感兴趣的视角出发,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模式来呈现,激发读者的兴趣,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爱上科学或者说对科学产生了兴趣,那我觉得这样一部科普作品就是非常优秀的了。

Q:您为何愿意受邀担任大赛星推官,向大家推荐“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

A:这次受邀担任星推官,真的是非常开心!大赛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新的可能,帮助我开启了一个新世界。所以我也非常希望有更多朋友,尤其是热爱科学热爱阅读热爱创作的朋友,能够来大赛发现和挖掘自己的更多可能,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未来。同时我也是非常惶恐的,因为我一直觉得我的创作和我的工作都是刚刚起步的,并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地方。但后来觉得,如果能以一个被大赛改变的人的角色来推荐大赛,呼吁更多人参加大赛的话,那确实是非常值得我去努力的一个方向!

Q:本次大赛作品征集专题众多,包含“神秘的自然,神奇的生命”,对于此专题,您期待看到什么样的科普作品?什么是大家愿意看的、有趣的科普?

A:这个专题感觉本身就超吸引人了,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解释,还是对于相关科技比如基因技术、仿生科学的介绍和应用,这些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能够吸引大把的读者。如果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否有趣其实和题材关系不大,更多的应该是展现的形式和角度吧,当然也可能我属于好奇心过剩的那类,只要是我不知道的,我都会有兴趣去看看。比如关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如果单纯给我一篇专业的学术论文,非专业出身的我未必能坚持看下去。但如果和我说,果蝇熬夜也会猝死、鱼该怎么去陆地产卵……那我想很多人可能就会兴致勃勃地选择看下去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展现角度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和展现手法去表达一部科普作品

Q:非常感谢王彬老师,您有什么想对广大参赛者说的吗?

A:从小事做起,给自己无限可能。

欢迎你来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

指导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

主办单位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

特别支持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协办支持单位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重庆科普作家协会、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河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青年之星微信公众号

大赛QQ群:852071761

上一篇:

星推官段玉龙:科普创作让青春更闪亮

下一篇:

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3号征文|学会应急避险,提升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