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城2023-11-20 12:53

3121

为什么毛毛雨越来越少了?

【摘要】本篇文章探讨了毛毛雨(小雨)在当代越来越少的现象,以及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城市化如何导致了这一现象,最后指出小雨减少背后的隐患以及双碳战略的积极作用。

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非常常见的意向,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

然而在当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少的见到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这雨好像和当下的年轻人一样有个性,要么消极躺平,任你千呼百唤,我自岿然不动,恨不得一个月也没有一滴雨,让你干到起皮,干到放电;要么干柴烈火,噼里啪啦,豆大的冰雨在你脸上胡乱的拍,直拍得你湿了裤腿花了妆,凉了包子落了汤。你坐在座位上开始想,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钢筋水泥铸成的格子间里,失去了仰望天空的兴致,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毛毛雨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少了?

答案是,的确减少了!而且不仅仅是毛毛雨,比毛毛雨大一些的小雨也在减少。为了更加方便描述这个现象,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小雨。根据我国气象站的记录,从1956年到2013年,无论是小雨总量还是小雨日数都发生了明显的减少。其中小雨总量减少的站点达80.9%,其中25%的站点显著减少;而小雨日数减少的站点达91.5%,其中75.9%的站点显著减少。这其中,又以痕量降水,即毛毛雨的减少最多。

那是不是只有我国这样呢?其实不止是我国,整个东亚地区,甚至欧洲,北美,也都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几个世界中心可以说是步调异常一致。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小雨越来越少呢?是因为大地不再追求,还是天空对水汽的挽留?是因为小雨突然害了羞,还是因为云不愿放手?下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解析一下这个神奇的现象。


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的三大元凶。

首先就是全球变暖。惯常而言,我们只知道全球变暖让爱斯基摩人捕鱼的冰面不断破裂,让马尔代夫的海滩被上升的海平面吞噬,让热射病在每年夏天走进公众的视野,却不知道它还会导致小雨减少。事实上,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气温每上升1℃,空气中可容纳的水蒸气含量就可增加7%。可别小看了这7%!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大气饱和继而降水前,大气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这样一来,由于水汽增多,形成了更多的积雨云,降水强度也就往往较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排除的水量却增加了。

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相信前几年的雾霾,以及再前几年的沙尘暴,让许多人体会到了黄埃散漫风萧索的无奈。近年,得益于政府的有效治理,空气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这些悬浮颗粒依然时有爆发。这些悬浮颗粒物可以作为雨滴的凝结核,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进而无法快速地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

最后一个原因是城市化带来的感知偏差。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稀疏分布的村落,聚居于产业发达的城市。而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温度比郊区和野外温度高的现象)使得全球变暖导致的小雨减少现象在城区更加显著。同时。热岛效应导致城区上方空气湿度低,水汽在更高层次凝结,雨滴需要更多时间才能降落到地面,中途的蒸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小雨。因为城市居民的增多,气象站又多分布于城市周边,所以无论是人的主观感受还是雨量计的客观数据都因为城市化而记录到了小雨的额外减少。

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当前的气候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干更干,湿更湿”的极端化趋势,澳大利亚的山火还未完全熄灭,印尼的滔天洪水已经吞噬了数千人的家园;干旱的撒哈拉孕育了漫天蝗灾,我国南方的降水记录却被不断刷新。

当然,在干湿不断分离的当下,也有许多措施在不断实施,呼唤着小雨的回归。我国提出的双碳战略就是其中的典型。首先,双碳战略鼓励减少碳排放,降低温室气体的释放。这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降低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从而为小雨的形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其次,双碳战略提倡增碳汇,通过森林植被和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固碳的同时减少了雾霾和沙尘暴等颗粒物的爆发。最重要的是,双碳战略是一种全球性的行动,如果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共同努力,积极合作,全球减排和增汇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新获得细雨的轻抚。

欢迎你来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

指导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

主办单位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

特别支持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

协办支持单位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重庆科普作家协会、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河北省科普作家协会、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青年之星微信公众号

大赛QQ群:852071761

发表评论

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理性发言!

点击我更换

指导单位

主办单位

特别支持单位

协办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