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幻优秀作品·优秀文章

2021-10-25 14:46

37620

【2021优秀作品】黑体时代

【摘要】这就是黑体时代,自从动植物大灭绝之后,由于黑体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黑体代替原来的植物作为生产者

早餐

“早上好小薇,今天环境状况如何?”

“早上好,淇淇。今天天气晴,微风,室内外辐射情况优良,空气质量优,负氧离子浓度10000每立方厘米,极佳,非常适宜户外活动哦。不过淇淇外出的话需要注意安全,今日外面车流量和人流量都较高。”

杨淇每天早上都会问一问小薇今天的环境状况如何,以便为自己上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小薇是智能机器人,也是杨淇家的小管家。每天小薇都会负责打扫房间,清洗全家的衣物,整理好家里的东西等等,当然还包括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为全家人调配好三餐。

杨淇来到餐桌,看到了桌子上的便利贴,上面写着:淇淇,妈妈出去跑步啦,你今天又睡懒觉了,不乖哦。起床后记得吃早餐。便利贴旁边放着一杯“牛奶”以及一个“迪士尼乐园”。

说是牛奶,其实是一杯按照人体所需营养精心调配的营养液,不过以前的人们习惯了早餐喝牛奶,便也将其称为牛奶。牛这种生物早在杨淇出生前就灭绝了,杨淇只在全息动物园看到过“牛”。

“迪士尼乐园”当然就是杨淇妈妈的杰作了,当然也不是真的迪士尼乐园,是杨淇妈妈用营养粉按一定比例搭配后做成营养泥,然后把营养泥像以前时代人们玩的橡皮泥那样捏成的。什么时候能够再去一趟迪士尼乐园呀?杨淇心里这么想着,边把“迪士尼城堡”拿起来送进嘴里。

这就是黑体时代,自从动植物大灭绝之后,由于黑体科技的发展,人们使用黑体代替原来的植物作为生产者,人们也将其称为“营养坊”。

营养坊

“营养坊”为整个城市提供了食物以及各种食物原料。植物细胞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太阳光,并利用太阳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制造有机物。“营养坊”的工作原理也大致如此。

不过,与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利用波长为400nm~720nm的光线不同,由黑体制造的“营养坊”效率更高。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利用可见光波段,而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的一种,“营养坊”则能够利用所有种类的电磁波,并且能量吸收率达到99.999%,只有极少部分能量会被反射,效率极高。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淀粉,“营养坊”生产得到的则是各种各样的营养粉。“营养坊”的地上部分吸收外界的电磁辐射能量,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用于光解水反应得到氢气和氧气。地下部分则是生产室,全城各个工厂产生的废气经过处理后,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被输送至此,与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在各个不同的反应室中得到各种小分子有机物。

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将被收集,部分用于制作相应的植物营养粉,部分则用于培养基因室中的各种动物细胞。在充足的营养、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这些动物细胞将会快速发育、分裂,最终充满基因箱。然后,猪肉细胞将用于生产猪肉粉,牛肉细胞用于生产牛肉粉,“营养坊”几乎生产各种各样的动物营养粉。这些营养粉将被送上人们的餐桌或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

“营养坊”是城市的食堂,也是城市工业发展的血液。

黑体

所有人都见过“营养坊”,但除了当初的设计者,几乎没有人知道“营养坊”的具体形状。不是因为它太过雄伟而无法窥其全貌,也不是因为人们对其兴趣寥寥而对其所知甚少,而是你没有办法看到它。对,你知道它就在哪儿,但任凭你如何擦亮自己的双眼,你就是无法看清。当你望向它时,它就像摄人心魄的黑洞,又像那儿本就一无所物,本就是一片虚无。因为“营养坊”表面是由黑体材料制成的。

黑体是最容易被看见的,也是最不容易被看清的。黑体是科学家们研发的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吸收外来的几乎全部电磁辐射,而不会有任何的反射与透射。黑体自身也会释放辐射能量,但温度在700K之下的黑体所释放的辐射能量很小且辐射波长位于人眼可感波长范围之外,因此对人的视觉而言黑体呈现出绝对黑色。由于人们肉眼无法看到其辐射出的电磁辐射,因而无法通过视觉获得其表面的任何形状和纹理等信息。

1862年基尔霍夫提出黑体这一概念时,黑体还只是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理想物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人造黑体开始出现,并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科学研究之中。但当时的人造黑体往往造价昂贵、有固定结构,而且光反射率依然还有0.045%,因而只能应用于少数专用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用碳管纳米技术制造的人工黑体,其反射率已经小于10的负六次方,几乎无限接近于零。人造黑体由垂直排列的纳米碳管组成,电磁辐射入射黑体时,会在其中不断偏折,直至电磁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文章配图

在无数黑体材料学家的努力下,黑体已经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在建筑材料中使用经过黑体材料改良的墙壁外层涂料,可将室内电磁辐射改善为最适宜人体的强度。在相机镜头中使用黑体材料能够大大提高相机成像质量,使用黑体材料使精密仪器免受高能射线的干扰等等。

与此同时,人们研发的黑体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90%,已经在全球广泛应用。使用黑体发电技术,中国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打造成了太阳能发电基地,昔日风沙密布的塔克拉玛干,今日遍布黑体太阳能发电板,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将电能输送到全国各地,被誉为全国能源的心脏。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更是被誉为全球能源中心。这里生产的电能,除了用于非洲各国所需,同时也通过洲际电缆源源不断的输送至欧洲。为了节省陆地占用面积,许多国家还纷纷建立了海上黑体发电站。

这是黑体时代。

蜂群计划

杨淇的爸爸杨启林正是一名空间黑体材料学家,也是蜂群计划的总工程师。此刻他正在指挥中心看着眼前的大屏幕,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正在不断的朝着太阳方向推进。

“蜜蜂已到达指定位置。”

“检查蜜蜂当前状态。”

“温度正常,传感器工作正常,时钟工作正常,电能输出功率正常。”

“调整‘彩虹’姿态。”

“彩虹一号就绪”、“彩虹二号就绪。”

“检查地面接收站状态。”

“地面接收站工作正常。”

杨启林深吸一口气,成败在此一举了。十多年来,从论证到设计,再到实施,蜂群计划终于到了试验阶段,这次试验的成败将直接决定计划的成败。

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人们便已经有在太空使用太阳能发电的构想了,但由于技术要求过于复杂,同时能源危机没有那么迫切,因此没有实现。随着黑体发电技术的应用,无线输电技术的进步,这一构想不再是天方夜谭。在经过众多科学家计算、论证之后,蜂群计划应运而生。

该计划准备在未来二十年之内向太空发射数百颗太阳能发电卫星,卫星上的黑体材料发电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电能进一步被转化为微波,并通过无线输电中继网络将电能输送到地表。

因为这些发电卫星像蜜蜂一样从遥远的太空产生电能,并输送到地表,因此该计划被命名为“蜂群计划”。无线输电中继网络由于起到了中继的作用被命名为“彩虹”。此刻进行的正是“蜂群计划”的先期试验,这一试验将确定“蜂群计划”中的小蜜蜂们在实际中能够为地球采回多少“蜂蜜”。

“开始实验。”杨启林发出指令。

“蜜蜂输电功率稳定。”“彩虹工作正常。“地面接收站正在接收。”杨启林却丝毫不敢放松,输电实验需要进行一个小时。一方面是需要论证“蜜蜂”“采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数据,用于后续改进。 过了半小时,实验正常,杨启林知道只要后面不出意外的话实验算是成功了。此时他反而慢慢放松下来,陷入了沉思。这只先行的小蜜蜂成功了,后续则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蜜蜂飞上天空,那么蜂群计划的终极是什么呢?想到这儿,他不禁深吸一口气。

是的,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戴森球!”

全文完

发表评论

遵守互联网相关法规,理性发言!

点击我更换

媒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