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浪漫的情怀认识气象》
以浪漫的情怀认识气象
张啸   [专访]   
得票 71 阅读 5503 评论 1
先看评语
· 文笔优美,但段之间转圜稍显生硬,每段自成篇章,有很大的扩写空间。而且某些基础概念尚需解释。 · 通读全文,感觉像是一篇散文,作者具备的文学功底也令我印象深刻,文章巧妙地将诗词融入气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气象也显得浪漫起来,富有诗意。但就内容而言,作者未将气象的各个方面穿插起来,过度显得生硬。作者不妨从文章的故事性入手,争取在下一轮中有更好的发挥。 · 文章构思巧妙,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段落较为清晰,但是每段内容给人一种混杂的感觉。一段内容既有古诗又有科普,还有作者随性而发的提问和感慨,虽然内容丰富,但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尤其是一段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说明再加上自问自答会让人突然失去阅读节奏。希望作者以后能够在这点上有所突破。 · 将古典诗词融入一篇科普文章,很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让读者感受到气象的浪漫所在。整篇文章中概念和术语会影响读者阅读的体验,文章各个段落的过渡略为生硬,有一两句古诗的引入也略显生硬。整体看下来还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 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引经据典的描述手段,充分利用古诗词,形象地描述了气象方面的诸多知识。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向读者普及气象知识。文章行文流畅,用词取句巧妙得当,突出体现了科普文章的趣味性。

如何理性地思索,如何将大自然这匹脱缰的野马束缚归顺,为人类所用?对待科学的思考,您不妨先读读这篇文章,再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使用探究式的思考方法,确立一个主题,运用一条主线,发挥自己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追究问题的各种方面,也许您会理解得更加彻底和真切。深追文里,意在文外,让学习能有所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科学的相关学科不断的分化与综合出新的学科,形成了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局面。例如气象学、大气探测、气候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人工影响天气、应用气象学等。由于人们发现,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宜人类生存的家园,被古人称为寰宇世界的地方。所以这些学科依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更有相关科学领域无限拓展人类生产和生存的空间,向外太空领域探索。

仰望苍穹,有一种世界万物均聚集在水气循环圈内(水圈、大气圈、土圈、生态圈)繁衍生息的感觉,而在这个大气层中,风雨阴晴变幻,犹如人之思绪,有时候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静;有时候静如止水,深邃而静谧。风,若出现在雨后或者出现在秋高气爽时节。似一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帝王的气概。雨,小云滴的积少成多,出现在冷热气流交汇,形成锋面降雨,犹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有时雨还会和太阳玩耍,形成湿热环境下的自然降雨——太阳雨,多么精灵顽皮。云,如曲水流长,变幻莫测。像一种天气的表情,也许,看见这种云彩,下一刻就会雷鸣电闪。雷霆乍起,四海翻腾,五洲震荡,声嘶力竭;霹雳电闪可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最钟爱的大规模放电现象,是现代建筑层巅之外的天然奇景。

我国古代的汉代游牧民族认为,天为一个穹顶,地平坦而四方,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后又出现一种浑天说,这种说法最有代表的人物是张衡,他著了一篇《张衡浑仪注》,称天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并且浮在水上。还有一种学说是宣夜说,称日月星晨飘浮空中,动与静全靠“气”。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古欧洲,欧多克斯提出提出地心说的雏形,直至等同于我国大明王朝阶段,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发现地球这个天体总是围绕着太阳旋转,并以一种客观的唯物主义精神观察宇宙,最终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

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人们通过观察星星在所在位置上空的固定位置总结出一些天文规律,人为设定了便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形成历法。而今年上半年,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纳入国家标准范畴,要求公开发行的日历产品必须包含公历和农历的日期对照以及二十四节气,符合标准规定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以日、月、年这样的当代历法,形成了。 “闰年应是365.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356天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差值,农历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

究竟何为苍穹?它实际是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层,另外与水圈、生物圈和土质地壳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大气层就是天,主要油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杂质所组成的。人之生命,在于呼吸之间,而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意义重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有多高?科学的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变化,气温越来越低,空气稀薄,“高处不胜寒”。 晒晒太阳,可以让人们感到暖洋洋的。我国大多数地方春秋天的常温温度25度,室温25度,工程常温20度,热的天气温度高,冷的天气温度低,天气预报时主要参考的信息之一。太阳的光芒将带给地球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线。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大气层云量的削弱作用,地面的反射作用以及太阳高度,使地球的常温保持在适宜的温度。这些主要取决于云量、尘埃、二氧化碳浓度和云量等,例如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就很不一样。一天之内,太阳高度不同,气温也会出现不同,那么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温度最高,什么时候温度最低呢?通常“黎明前的黑暗”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时刻,而在午后十四点左右温度是最热的。非常有规律。

汉高祖刘邦出征归来时,途径故乡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大风歌》里面的一句歌词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何等之豪情万丈。这里的沛县,处于江苏省境内,这里的大风,不如北方的西北风那么强劲。这里的风的产生原因很多,首先要提到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下,会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惯性力量影响不同气压的气团,它们彼此之间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先是按照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开始做水平运动,然后按照地转偏向力的发生方向的偏移。大气整体性的形成众多的气旋或反气旋,直至形成气压带。这样的格局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的框架,也与世界大洋的洋流分布有直接关联。而江苏省沛县又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地理上水脉纵横,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春季天干多变,。那么沛公所经历的大风,不是吹来的雨前风,就是在讲他当时的心情啊!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影响降雨的水汽凝结最初只是个小云滴,但是空气中存在着无数悬浮微粒,当水汽接近饱和,就会凝结成雨滴。天空会形成三种降水——地形雨、锋面雨和对流雨。1742年瑞士天文学者安德斯•摄西阿斯提出的,表示: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度,沸点为100度,把100度的沸点分成100份,1等份为1度。拿起探针,测试水的温度。探针十分敏感,利用金属皮将冷热感传给内部包裹的铂金属温度传感器,再利用液晶显示屏显示温度数字。相对湿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的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空气中的含有的水汽越少,空气越干燥,反之越潮湿。空气中的干湿程度称为“湿度”。空气的湿度太大,也会形成降雨,就像之前提到的太阳雨。你想在闲暇之时讨论谜题吗?“姆潘巴问题”就十分适合这种谈话,称假定两杯水为一个热系统,水中的微生物为结晶核的中心,或发现引起热水比冷水先结冰的原因主要是传导、汽化、对流三者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里为开放思考,目前科学尚无固定结论。若以此来比喻气象的无常,就好似利用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来比喻具有洛伦茨效应的气象不可预知性。如果不使用高科技设备常年盯住一个区域,真也是神仙难测啊!其实人生际遇莫不是如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流传了上百年定风波写出苏轼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郊外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抒发了其不畏境遇的情怀。黄州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西南濒长江与鄂州市相望,东面临巴河与浠水县毗邻,西北部与团风县接壤,三面环水,北靠山区,夏天潮湿多雨,也算是古人如实记载了黄州这个地区,夏季常有降雨的佐证吧。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而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细细端详漫天舒云,有说像小猫的,有说像汽车的,像棉花,亦或是像流动的水。观云识天,云是今年气象日的主角,翻一卷《国际云图集》。看一看它们的形成位置和大致形状,如果你发现了更微妙的天气现象伴随着更奇特的云彩,不妨为自己的小成就点个赞。一片云彩,一方土地 ;几番耕耘,几番劳作。仰首看天,俯身种田,祖祖辈辈的农民靠天吃饭,苑囿于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雨露滋润下,庄家秧苗喝饱了水,充盈了泥土地。农民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唱着山野小调,喝一口黄茶老酒,看一看朗朗天际,无比惬意。

气候与物候,气候的形成是对大气状况长期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而物候是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农民的耕作有了一年四季的物候时间,二十四个节气轮换。古人知冷暖,以知己之心,识宇宙万物之轮转变化,气候与物候在某种情况下,难分彼此。今我们可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按照公历推算,每月两个节气,上半个月称为“节“,下半个月称为”气“,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春雨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黄河流域的农民总结得好啊,利用观测天体在天空的位置,详细记载了太阳和地球的公转特点,并应用于农耕。夏有凉风,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四时之境不同,温度也不同,天气热了需要穿短袖汗衫,天气冷了则要穿棉衣棉鞋。温度数据很重要:我国的冬季最低气温是东北漠河,历史上最低-52.3度;海洋海底温度4度;绝对零度-273.15度;太阳表面约6000度;冰柜里的冻肉-10至-15度;地球表面最低气温-88.3度,大海深处的温度是4度……    

今天是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气象局于晚20:00发布了相关气象数据,以下是未来两天的天气预报:今天夜间至白天,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北部多云;华南中部,黄淮等地;四川盆地,江西大部份地区;浙江、福建沿岸地区……相关数据是气象局发布的,下面请听各省市天气预报。我国利用了风云系列人造气象卫星,观测气象和地质水文。“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若天空风起云涌之时,可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携一把花伞,穿一双凉鞋,挽上青丝秀发,潇潇洒洒地奔向目的地而去。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明了有关于气象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最引人瞩目的技术是天气预报及其相关领域的气象卫星。我国的风云号气象卫星,是于1977年开始研制气象卫星。大家都知道的是,另外一种小有名气的卫星叫北斗导航卫星。这些卫星是有区别的,卫星大致分为三类:科学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又根据其运行轨道划分,可以分为五类:近地轨道卫星,或地球低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指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顺行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指卫星轨道倾角等于零度的圆形地球同步轨道,位于赤道平面上空,仅有一条,以35786km/h(3600km)的速度运行,平均一分钟3.0746km/s。这种卫星一颗的扫描覆盖率40%,三颗覆盖全球,用于通信、跟踪、数据中继、气象、导航等用途;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进动的方向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且进动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平均角速度的轨道。(从南到北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相同,从北向南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相同)与地面的光照条件大致相同倾角大于90%,运行在一条圆形逆行道上,追光而行;极地轨道,指轨道倾角在90%附近的轨道,在这种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每圈都经过地球南北两极,可以达到覆盖全球的目的。例如: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一些遥感卫星常用。以上这些气象卫星搭载了相关的测绘仪器,俯瞰地球执行通讯任务被称为“电子眼”,我们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了。风云四号A星于2016年12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等4台遥感仪器,其中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填补了世界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闪电成像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观测的空白。

先民昂首问苍天,旦夕祸福靠实践。遥控卫星缚白云,扶摇直上九重天。科学的原意是知识、学问。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深化,科学的含义也不断扩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助一篇文章只能引起大家对一个问题的关注和兴趣。不过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要不断积累感性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筛选,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完-
科普作品
以浪漫的情怀认识气象
| 目录  (共1章)

作者专访

张啸:科普是一项严谨而有趣的事业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文笔优美,但段之间转圜稍显生硬,每段自成篇章,有很大的扩写空间。而且某些基础概念尚需解释。

2017-11-08 22:10 匿名 ——

通读全文,感觉像是一篇散文,作者具备的文学功底也令我印象深刻,文章巧妙地将诗词融入气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气象也显得浪漫起来,富有诗意。但就内容而言,作者未将气象的各个方面穿插起来,过度显得生硬。作者不妨从文章的故事性入手,争取在下一轮中有更好的发挥。

2017-11-07 23:59 匿名 ——

文章构思巧妙,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段落较为清晰,但是每段内容给人一种混杂的感觉。一段内容既有古诗又有科普,还有作者随性而发的提问和感慨,虽然内容丰富,但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尤其是一段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说明再加上自问自答会让人突然失去阅读节奏。希望作者以后能够在这点上有所突破。

2017-11-07 21:20 匿名 ——

将古典诗词融入一篇科普文章,很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让读者感受到气象的浪漫所在。整篇文章中概念和术语会影响读者阅读的体验,文章各个段落的过渡略为生硬,有一两句古诗的引入也略显生硬。整体看下来还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

2017-11-06 19:59 匿名 ——

作者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引经据典的描述手段,充分利用古诗词,形象地描述了气象方面的诸多知识。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向读者普及气象知识。文章行文流畅,用词取句巧妙得当,突出体现了科普文章的趣味性。

2017-10-20 18:09 匿名 ——

文章试图将古诗和科普结合起来解释气象,想法不错。但是科普部分写得太生硬,概念的列举和解释都太过“官方”,导致和诗词的部分不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候会有一种同时读两篇文章的感觉。因为文章题目是《以浪漫的情怀认识气象》,比起其它的科普,在文字方面应当更加讲究,不然就很难体现出“浪漫”了。 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文章里面偶有病句和错别字。

2017-10-17 11:24 匿名 ——

本文有较浓厚的科学思想,科学内容没有瑕疵,全篇流露出作者急切的科普热情,思想性也没有缺点。但问题在于,整个文章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概念,而不是故事细节。这样的方式,方便了作者,却难为了读者。对读者来说,一个一个穿起来的知识点,之间没有明晰的内在连接或转折。读者无法获得阅读故事的快感,反而读到了被教育的距离感。科学需要讲故事,知识点的地位次于科学方法,更次于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精神的最佳方式不是知识点的列举,而是故事。

2017-09-26 16:54 匿名 ——

尽管能看出作者在气象科普时流露的诗意和热情,但科普的部分像直接从百科上黏贴拼凑起来,描述和用典的时候总有些生硬,还有不少冗余的无关紧要的内容,有种上课听老师啰哩啰唆讲PPT的感觉,并且没有什么线索,基本是一张幻灯片一个主题地讲下去了。关于气象这种贴近生活且瑰丽万端的自然现象,在我看来,作者的文字应该更生活流,这样也能用散文的写法把那些用典和抒情的文字恰当地融合进去。

2017-08-14 22:59 高雪雨 ——

本文选择了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主题——气象,以浅显而生动的语言为读者介绍了与气象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本文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行文中不仅使用了科普文章中较少采用的古朴典雅的笔法,让浪漫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巧妙构思,步步推进,从现象出发,逐个引出概念,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本文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

2017-08-12 23:14 匿名 ——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赞拉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欢迎登录

记住我忘记密码戳这里

登 录

没有账号点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