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迟到的光
祖一鸣   
得票 16 阅读 2964 评论 0

“王方教授,你好。”

十五年前,我的祖父李嘉和教授,当红的科研界大拿,在实验室中被人杀害。案件疑点重重,警方一时无法侦破。最终是祖父的好友王方主动自首,并且拿出了杀人的证据,这才能够结案。可即便如此,仍旧有一些疑点无法解释,但案子已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我从没有忘记这个案子,所以十五年后的今天,我来到监狱,见到了王方教授。

王方已经七十多岁,看起来身体还不错,但精神状况却不太好。

“你是?”

“我叫李尚秋,李嘉和是我祖父。”

当时,王方教授与张涛教授一同去拜访我的祖父。祖父的实验室在一座山的山腰,山腰外侧的墙壁是一整面玻璃墙,听说是为了做实验设计的。王方和张涛远远地透过玻璃墙看到有一个人,用棒子将祖父砸倒在地上,然后从容地抹去痕迹,在计算机上操作了一番后逃离。两人赶到实验室时,时间过了十分钟,想从正门拦住那人,却发现正门站着祖父的学生,杨文斌。

实验室的摄像头全被关闭,数据被清空,四个侧门都上了锁。正门被锁定,无法从外面打开,实验室没有窗户可以逃离。三人砸碎了玻璃墙,才得以进入实验室。而据杨文斌所说,他在门口等了十多分钟,没有发现任何人。

“我和你祖父啊,曾关系非常好。我们是大学同学,研究生在同一个实验室,博士时期开始在一起合作。我做实验,他做模拟。那个时候,我们的课题就是,光冻结玻璃。”

“光冻结玻璃?”

“光冻结…那是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课题,由嘉和提出来,我们两人共同完善。要解释这个课题,嗯,你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吗?”

“每秒三亿米。”

“不错,要知道,每秒三亿米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这个速度可以一秒钟绕着地球赤道跑七圈,不到两秒钟就可以从地球跑到月球。它就好像是,唔,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速度。而我们,就是要触碰这个无人能及的速度!”

我在王方脸上,看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神采,那是自信,和狂热。

“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光传播的速度。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性质,也就是波粒二象性。而我们研究的部分,主要依赖于它波的特性。光是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与它通过的介质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它在水、玻璃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要慢。在物理学上,有个参数叫折射率,它是电磁波在真空中速度与介质中速度的比值。折射率与物质的介电常数有关,而介电常数则由电磁波的频率和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你们搞研究的,都是这样吗?”我面无表情地打断他。

“啊,抱歉。”王方歉意地笑了笑,“太长时间没有跟人讲这些东西了,在你看来应该很无趣吧?”

“嗯。”

“是吗?哈哈!这样,简单来说吧,折射率越高,介质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越低。但自然界中物质折射率最高也不过四,即便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折射率顶多也就四十。这远远不能达到我们的需求,按照我们的目标来看,折射率要到一万以上,才勉强合适!”

我不想了解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既然他答应说出真相,我可以听下去。

“电磁波的频率对折射率有一定影响,但如果只考虑可见光的频段,就可以忽略这些影响。因此,困扰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种物质,折射率具有我们需要的可塑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一种alpha元素,在接近绝对零度(-273摄氏度)时,折射率会呈对数型增长。但alpha元素一般作为化合物出现,而且以当时的手段很难提纯,所以我们只能用不同的元素和alpha元素组合,进行实验。在经历了很多困难之后,我们终于做出了第一步成果,将折射率提高到了80!这一步不仅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也让我们得到了一大笔资金支持。总之,一切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直到那一天,李嘉和找到了我。”

说着,王方愣愣地看着我,好像从我身上捕捉到了祖父的影子。说实话,我很讨厌这种带着怀念的眼神。

办公室中,李嘉和与王方面对面,气氛有些冷。

“王方,你心里清楚,我们这么多年做光冻结是为了什么。现在很明显,这条路走不通,另辟蹊径才是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

“走不通?怎么走不通?我们每次的成果你看不到?换条路,换条路是这么容易的?你有把握吗?”

“对,我们是每一次都有进步,但是太慢了,照这个趋势想要一万,甚至更高的折射率不是要等几百年?我等不下去,这不是我想要的路,换条路我当然没把握,但我愿意去试,这比在明知不可能的路上走要好的多!”

“嘉和!继续做材料有什么不好?你我都知道,这条路肯定能出成果,现在我们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们用了整整五年才找到这条路,你说放弃就放弃了?嘉和,我们是做科研,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在物理上做些什么,不就挺好的么?”

“王方,你说的对,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会勉强你,帮你做完这阶段实验,我会离开实验室。”

“做研究啊,从来都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可能。我会看不出这条路的限制?但即使最伟大的成就,也是由无数个科研人员在背后努力推动而成,我自问无法站在最顶端,那成为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科研领域,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嘉和他,为什么就想不明白呢?”

我默然不语,也许祖父应该去做个诗人,一个理想主义者,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如夏花般绚丽地死亡。

“自那之后,李嘉和在工作的同时,也在对外寻找支持,但很遗憾,都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一直支持我们这个项目的恩师,也没有办法理解李嘉和对结果的执着。我们已经在这个方向走出了一条路,只要坚持下去,发文章、拿项目、甚至得奖,都只是时间问题,为什么还要追求那个虚无缥缈,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的结果?做研究想要一步登天?不可能!从大学时,嘉和就是个喜欢投机、耍小聪明的人,他一直都没变过!”

我冷冷地笑了一声,他有什么资格这么说祖父?

十六年前,离开王方实验室的祖父对外宣布,光冻结玻璃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在采访中展示最新成果:一束单色光通过薄玻璃,延迟了一秒钟才从另一面射出。消息传出之后,在物理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可能。有人希望祖父能够提供相应的实验数据作为证据,但被祖父以这阶段实验仍未完成拒绝了。

“我与嘉和真正决裂,是因为一次世界级的会议。当时,我们一个大阶段结束,我整理了将近八年的数据资料,准备在那次的会议上展示,这也将是我们第一次对外公开完整的成果。而嘉和则忙着申请资金,准备另外成立一个实验室,但始终得不到回应。没想到在会议前一天,李嘉和悄悄拿走了我的资料,撕毁了我的邀请函,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取代我,成为了举世瞩目的那个人。之后,他顺利地拿到了一大笔资金,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我沉默不语,情感上,我不希望这是真的,但是王方没必要骗我。

“之后李嘉和找到了我,向我道歉。说真的,我理解他,他很需要这个机会,但这不代表我原谅他的这种行为。为了十多年的情谊,我答应不拆穿他,但我也不会再认他这个朋友!况且,我很清楚,能力和机会是对等的。我会再有许多这样的机会,但李嘉和呢?呵!”

王方叹了口气:“可是没想到,两年后,李嘉和拿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成果。说实话,我不认为那是真的,只有两年时间!两年就能得到那样的成果?我不信!于是我找到了李嘉和,发生了一些争执之后,我误杀了他。”

祖父遇害后,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了调查,实验室的玻璃墙是普通玻璃,内外侧都嵌入了很多电子元件。实验室中,量子计算机内部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被全部消除,警方推测凶手是与祖父相同的研究人员,动机就在于消失的资料。

之后,王方自首,说出了作案方法。祖父所谓的研究成果只是类似于拍电影的小手段。只不过拍摄的是光,屏幕是玻璃,一切都是事先“录制”好的。王方当日找到祖父,发现了真相,两人发生争执,王方失手误杀祖父,之后利用祖父的研究成果将杀人场景用玻璃墙放映出来,洗脱自己的嫌疑。

这个结果,让祖父的名声一落千丈,一个红透半边天的教授,竟然是个骗子!媒体大肆报道,民众争相唾骂,祖父被牢牢地钉在了科研界的耻辱柱上。

但是,我相信祖父,骗子绝对不是他。

“事实上,我才是骗子。”王方缓缓地开口说道,“嘉和离开之后,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他知道,只靠物质本身,几乎不可能达到我们需要的结果。因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不同于物理的办法。在玻璃一侧布满感光元件,当光照到一侧时,感光元件采集到光的强度和方向,将它们反馈到计算机上;在玻璃另一侧布满用来发射光的元件,将计算机上的信息传递到这一侧,就可以发射与另一侧相同光强和方向的光。一侧的光被直接吸收,另一侧光发射的时间完全由计算机决定。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光冻结!”

我想到了祖父日记上的一段话,到现在我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做出这个结果之后,我很兴奋,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都以为我做出了那种不可能的材料,不不不,知道真相后所有人都要大吃一惊!······现在还不是放出最终成果的时候,我还差一点······我很清楚它意味着什么,甚至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兴奋地跳起来。隐身衣?单透玻璃?不,这只是最不入流的想法!当我将模拟的光频率扩展到紫外和红外之后会怎么样?它会成为军事上的革命风暴!要知道,现在主流的探测方式都是利用电磁波,而他们能看到的,都将是我想让他们看到的!······

“不是拍电影吗?”我嘲讽道。祖父的研究成果越有潜力,我心里越气愤。

“那个时候,我确实用这种说法应付警方。李嘉和的名声,是我故意坏掉的。”

沉默半响,王方继续开口道:“表面上看起来,这确实和拍电影类似,但是本质上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它虽然为了达到光冻结,用了取巧的办法,但同样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这种方法要分析每一束光,对于波粒二象性的光来说,还要考虑它的粒子性,那就必须要面对光的量子性,这需要大量的模拟运算,只有量子计算机才能满足需求;其次,针对可见光,它并不是单色光,简单来说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这就需要分析每一束光中各个单色光的成分;最后,李嘉和的目的是双向光冻结,也就是说每一侧都要能吸收光,并且发射光,这样难度可不只是双倍地增长。很难想象,这条同样艰难的路,李嘉和只用两年就走出了阶段性的成果!”

我不想理会王方的赞美,这算什么?把人杀了,抹黑,再给个甜枣,是还想得到谅解吗?

王方双手捧着水杯,慢慢开口说道:“我不知道那天自己为什么会找到李嘉和,是嫉妒?还是不想相信?可是,他见到我很开心,向我介绍了不一样的光冻结玻璃。我能够看透他当时的心情,不是炫耀,而是发自内心地想与我分享这种快乐,可是,我没有办法感受这种快乐。曾经的裂痕一直横在我心里,虽然理解,但我不会原谅他,尤其是如今他这成就,是踩着我得到的。另外,这种方法在我看来,是利用了计算机取巧,与其说是做物理,倒不如说是做计算机,这不是最本质的东西,我无法原谅!就这件事我们发生了争执,一如李嘉和决定与我分道扬镳的那次。我们各站立场,无法说服对方,李嘉和便下了逐客令。恼怒之下,我顺手拿起一根棒子打到他头上,反应过来时,他已经躺在血泊中。”

我轻息凝神,不想错过一个细节。

“我当时脑子很乱,下意识就要洗脱自己的嫌疑,于是抹干净了所有的痕迹。李嘉和实验室玻璃墙内侧的光采集系统是开启的,我截取了开始争执的时间节点,就像剪辑电影一样,选取我需要的部分。然后设置好遥控发射和定时自毁程序,再用李嘉和的邮箱给我和张涛分别发了邀请函,最后直接离开了实验室。”

对照王方的话,我大概能够推测出之后的事情。张涛和王方收到以祖父为名发的邀请函,一同前来拜访。两人能够看到玻璃墙时,王方遥控启动程序,重现了杀人的场景。在两人绕到正门和见到杨文斌时,王方再启动自毁程序,将祖父多年的成果和各种资料,一并毁去。完美地洗脱了自己作案的可能。只是,他为什么会主动自首呢?

“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完美地掩饰真相,虽然我以目击者的身份洗脱了嫌疑,但这样疑点太多了,包括死亡时间、我曾经到过李嘉和实验室的事实还有现场留下的痕迹。可能短时间内无法破案,但是时间长了总是能够找到线索。而且,我不希望李嘉和的研究成果被人发现,我想起了当年他是怎么对我的,我要让他身败名裂!所以,我自首了,正因为这样,我也成功了。”

王方的表情很痛苦,看地出来,这么多年,他精神上受过不少折磨,愧疚和自责的围栏,他走不出去。尤其是再次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那一定是赤裸裸面对内心的绝望。

离开时,面对王方期盼的目光,我笑了:“我理解你,但我不会原谅你。”

当天晚上,王方在监狱中自杀。

-完-
科幻作品
迟到的光
评委点评 评语汇总

用一个不好的结局来展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贯穿始终的是人性的博弈,是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在一切毁掉之后,更让人深思。

2017-11-04 17:21 匿名 ——

很有意思的一篇科幻小说。虽然故事已经发生了,但作者还是讲得风生水起,充满变数。点子很小,但叙述得异常清楚,不像有些小说,想要在短短的数千字里拯救世界。如果能够对人物心理和行为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就更好了。

2017-10-29 06:42 萧星寒 ——

本来以为凶手另有其人,没想到真是王方,真实的素材来自生活,令人叹息,是一个比较好的点。

2017-10-28 16:52 匿名 ——

文法简练清晰,笔调平静叹惋;科学永不设限,悲剧源于妒火。事件揭秘富有条理,科技设定阐述详实。在小说的技巧运用或结构安排上仍有提升空间,如何把故事讲活,角色身上也还有可挖掘的东西。

2017-10-23 01:12 匿名 ——

这篇科幻很有前苏联科幻的韵味。在别尔亚耶夫等人的笔下,这种逻辑严密的科幻设想和对人性的阴暗的书写,是科幻小说的一种经典写作范式。只不过,用回忆的方式去重现案件,总感觉作品的悬疑色彩被冲淡了些,可以思考换一种写作角度,使得故事本身具有的悬疑色彩更加明显。

2017-09-29 16:56 匿名 ——

本文借一次对凶手的狱中访谈,揭露出一段科学家反目成仇以致发生杀身之祸的疑案经过。细读之下,看到李嘉和教授与王方教授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那由意见分歧诞生出的仇恨和妒火,最后毁掉的是曾经有机会改变世界的科研成果,不由是令人心生叹惋的。古今中外,多少“本可以”,便是由于人性中的恶,而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下。文字字里行间透出无声的叹息,昭然敲响了一记警钟。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叙述技术细节的部分有些过多,不太符合应有的语言模式,带来了些许拖沓之嫌。

2017-08-18 22:30 凉猫 ——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点赞拉票需在微信中进行!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欢迎登录

记住我忘记密码戳这里

登 录

没有账号点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