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宇:快乐行走在文学旅程中

个人简介:张光宇,作家。曾4次荣立三等功,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小学生导刊》《科学启蒙》《职业创客》等杂志专栏作家。发表文章500余篇,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出版散文集一部。

张光宇:快乐行走在文学旅程中

学生记者:您最早的科普或者科幻读物是什么?

张光宇:我老家在大别山腹地。尽管出生在荒寒岁月的小山村,却有着快乐而充实的童年。父亲在公路局上班,带回了村里第一台收音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闹钟,这些都让我们对科学发展的成果产生了好奇。同时,父亲对“家贫子读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有哥哥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榜样引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小人书,比如《西游记》《山海经》等。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承认,那时的神话故事在我的脑海中就担负着科幻的重任。到读小学时才偶然接触到《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

学生记者:您的专业和工作对科普文学创作产生过哪些影响吗?

张光宇:我本科是政治工作、研究生是公共管理专业,很庆幸自己能在国防科技大学这个全军最高工程技术学府里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对我的科普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我得以经常接触科研一线的专家、教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奇闻轶事,搜集到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都是科普创作的源泉,更是一座永远开采不完的文学富矿。

学生记者:您认为科普的意义是什么?

张光宇:科普就是进行科学技术的普及。我每天都在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服务,所以,总想发挥自己所长,想把他们以及他们每天的创造记录下来,提炼出来,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所以我认为科普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书写正能量、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近几年专门在做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工作,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为此,我想把重要资料保存下来,并用我的方式把它们表述出来,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我们的很多科学家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在传播科学知识上学为人师、在弘扬科学精神上身体力行,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科技进步贡献智慧,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我希望通过书写,能够让青年科技者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从而正确地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形成胸怀祖国、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学生记者:您是如何产生“鸡蛋与石头的战争”的创作灵感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张光宇:“鸡蛋与石头的战争”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科学实验。几年前我去一个实验室,一位博士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我前面就像拍乒乓球一样拍了两下,然后告诉我这是他们研制的最新“黑科技”——打不碎的鸡蛋,是罗教授带领他们团队经过3年的试验获得的成果。这是一个真的鸡蛋,涂上他们的结构增强材料后,他说,可以做到从17楼摔下也摔不碎。

我对这个黑乎乎的小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进行了深入了解。罗教授是学火箭发动机的,据说他小时候无意间看过一个国外的火箭摔落爆炸的电视片,便有了如何让火箭摔不下来、摔下来也摔不碎的想法,于是报考了火箭发动机专业,结果发现当了教授后对这个问题依然困惑。干脆自己另建一支由火箭专业和材料专业博士组成的攻关团队,搞了这个跨界研究,原准备花十年时间,没想到三年就做成了,而且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再探究,为什么会有让火箭摔下来摔不碎的想法,他说他当时就是想我们国家的火箭不能摔碎,若摔碎一次会浪费很多钱,想法很单纯。

再联想到另一位院士讲过小时候惩治恶人的故事,这在文章里也提到了。我当时就产生了《鸡蛋与石头的战争》这一想法。当时的思考是:我们善良、勤劳、自强的中国人常常就是如鸡蛋一样弱势的那一方,我们必须与石头一样带着骄傲与偏见的人进行斗争,也就是说,只要有霸权主义存在,人和人、人和自然就不能和谐相处,也就一直会有鸡蛋与石头的战争;只有我们以我为主、自立自强了,才不会受到欺压。打不碎的是鸡蛋,打碎的是国外的技术封锁。

按照这个思路,把《鸡蛋与石头的战争》写成了面向儿童的科普作品。关于“打不碎的鸡蛋”这项技术,中央电视台有专门报道。

学生记者:您觉得中国科普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张光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应该说已经取得了突出进展,特别是国民素质的提升,让科普工作更加趋向精品工程。但客观地说,高质量的、受大众欢迎的、有深远影响的成果还是比较少,如何在高原上出高峰,还有待思考。

学生记者:您认为作为一个科普作者,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和标准?

张光宇:我以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或者一个科普作者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用心用情用功去书写。我的自我要求和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力求与时代同步伐,把文艺创作的出发点放在反映本地域人民群众的生活上,落脚点放在激发和提升艺术创新水平上,沉下身子,聚焦现实题材,潜心创作,讲出有灵魂的科学故事;二是力求以人民为中心,文学艺术创作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三是力求以精品奉献,新时代文学创作当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最终目标,必须坚持以对科学家、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为前提,坚持扎根当下生活、厚积薄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反映时代主题的力作。

学生记者:您往后还有写作计划吗,或者是科普和科幻写作之外的安排?

张光宇:作为一名作家,写作是我的全部和灵魂。作为一个细分方向,科普儿童文学将是我近几年的重点,除了《鸡蛋与石头的战争》之外,《中国超算的故事》《中国北斗的故事》都在创作中。传记文学创作也将是我发展的一个方向,整理院士学术成长资料,正在创作相关的传记。作为散文创作,一直是练笔的方式,除已出版《叩问苍穹》散文集外,还有出版计划。关于小说领域,把城市文学作为一个方向,这方面也有一些思考和积淀。

学生记者:您认为科普应该面向哪些年龄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您会专门区别写作吗?

张光宇:我认为科普特别应该面向少儿创作,因为他们是未来和希望,只有在源头上河清海晏了,社会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我一直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区别写作,当然,大部分都是被动的,那些编辑老师们很厉害,她们区分得特别好。

我目前是《科学启蒙》《小学生导刊》《职业创客》三本杂志的专栏作家。《科学启蒙》杂志是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创作的,是注音版,我有“发现之旅”专栏,偶也客串“科学家的故事”专栏。《小学生导刊》是旬刊,我主要是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写作,负责“国防科技”专栏。《职业创客》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我主要负责“大国重器”专栏。

学生记者:您对自己的读者有什么想说的话吗,或者您还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张光宇:对读者我始终有着由衷的感谢和充分的敬畏。我这些话可能是对读者说的,但更多的是自勉。

一是涵养品格。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艺修养,在党的引领下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奋斗的精神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二是提高站位。登高方能望远,经过阅历和实践的积累,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境界应是“是以一人心,乃一国之心”“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我想这也应是每一个国人的初心,更是作家的使命初心。

三是增强定力。在文学跋涉的路上,我遇到了一群有趣的人,在一起干有趣的事,我倍感珍惜,也让内心更加安静。我愿与大家一道,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作家,不断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

最后,衷心祝愿读者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衷心祝愿大家在人生的旅程中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书写出一个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美好未来!

(学生记者:姚卓)

上一篇:

许多:齐头并进,共同创造一片蔚蓝的未来

下一篇:

张馨木:科普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