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从科学普及到人与自然的未来

个人简介: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网名“核心17”,自然科普达人,古生物发烧友,曾以专家身份带队前往肯尼亚、南非、斯里兰卡、厄瓜多尔等地。上海野鸟会资深会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广播电台系列科普栏目常驻嘉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动物来啦》《科学动物园》、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等节目,在各平台累计开展科普讲座近四百场。撰写和翻译了《环游加拉帕戈斯》《鸟类行为图鉴》《生态学通识》等多部著作以及数百篇与自然保护有关的科普作品。曾荣获福特汽车环保奖、上海静安青年英才、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等称号。

何鑫:从科学普及到人与自然的未来

学生记者:很荣幸能开始这次采访,您能否谈谈此次获奖作品《生命演化圣地——加拉帕戈斯群岛》创作相关故事呢?

何鑫:2017年8月,我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对于生物学专业的人而言,这里一直是心目中的圣地。达尔文在这里的故事我耳熟能详,亲自踏足这片群岛,心里是难以抑制的激动。我还专门带着《物种起源》来到这里拍照留念。加拉帕戈斯群岛之旅让我难以忘怀,回到国内后,我就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和加拉帕戈斯群岛有关的文章,记录这次难忘的演化圣地之旅。

学生记者:您是如何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结缘的呢?您觉得青年之星计划对您这样的青年创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何鑫:我是通过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知道此次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的。我觉得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是展现自己的好机会,借此机会可以与更多热爱科普写作的朋友相互交流学习。

学生记者:在您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动物进行介绍,还融合了历史人文,甚至可以说您是顺着登岸的水手的路线不断深入加拉帕戈斯群岛。文章末尾您简要写了一部分,在这里是否能详细谈谈,您觉得人类文明的扩张对自然界特别是对动物有着怎样的影响?

何鑫:因为我自身是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专业的,在我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就一直在探讨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野生动物对栖息地变化的响应。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扩张当然不可避免,但如果我们能够给野生动物留出一点空间,我相信大自然会给我们展现出它的隐忍、坚持与坚强。因为事实上,地球并不只属于人类,保护环境归根结底是保护人类自己适应了数万年、十万年、百万年的环境。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更多野生动物的消亡,最终会轮到人类自己。

学生记者:您觉得人类身为自然界的一员,在万年的演化中,我们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转变?

何鑫:我觉得作为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本身当然是自然界的创造。最初,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是在树上生活的果实采集者,逐渐我们转变为在地面上生活的主动捕食者。这个转变过程是漫长的,当然也存在各种巧合,但自然选择的原理就是使任何有益于生存的特点都会被不断发扬光大。人类在自己的演化之路上,无论是依靠身体结构的变化,还是依靠外界的工具制作,都是相辅相成,从量变到质变的。

学生记者:除了本次在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中获奖之外,您有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这与您的本职工作是否有关联呢?

何鑫:作为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其实我一直都在参与科普创作,近年来,累计创作的科普作品也有数百篇了,其中有不少直接是在公众号上发,还有一些在传统的纸媒报刊中刊登,也有出版自己撰写和翻译的多本图书。我的本职工作是进行生态学研究,这正是我进行科普创作的基础。

学生记者:科普在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何鑫:我从小就是不少科普图书和杂志的忠实读者,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学》《少年科学画报》等,这为我日后喜爱科学,最终选择生物学专业,从事生态学研究起了很大的启蒙和推动作用。在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之后,科普又成为我业余时间的爱好。所以,科研和科普在我的人生中一直都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我也乐于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记者:您觉得当下科普作者面临着怎样的环境?造成这种情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何鑫:我觉得如今这个时代对于科普而言,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公众对于科普其实有很强的需求,而科普作者也能够依靠网络,很容易地获得第一手的论文和资料等,同时也便于科普作品的传播。但不利的地方是,公众对于科普有需求,但是需求往往是片段化的。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即使是科普也只能走短平快路线,如果只靠博眼球的标题吸引人,这是不利于真正的科学传播的。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发达也使得一些作者对于很多问题不求甚解,不再花功夫好好挖掘真正正确的知识和知识背后的故事。

学生记者:您觉得现在信息社会对科普创作与宣传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何鑫:在传播上肯定是有好处的,对于科普而言,一旦出现社会热点,利用这个热点进行宣传可以便于传播。但另一方面,不求甚解和伪科学的情况也在大行其道。如何正确且合适地进行科普,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视频有取代文字阅读的趋势,这就警惕很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可能更注重表面,而无法深入内核。

学生记者:您的作品选取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进行科普,这样的全面科普是您比较喜爱的写作方式吗?可以详细讲讲吗?

何鑫:这种形式是和我自己的专业息息相关的,因为生态学本身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在我眼中,任何一个物种都不能与它所生存的环境脱离。所以,如果想要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自然,对一个独特的地区或者环境进行更全面的科普,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这样也有利于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你在撰写中所营造的那种代入感和亲切感。

学生记者:除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外,您有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何鑫:其实我参与了不少上海科普作协组织的活动,尤其是最近几年一直为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办的上海市科普写作培训班进行自然博物馆的现场授课,在这样的授课过程中,与更年轻的作者们一起探讨问题,并向他们传递我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记者:除了科普类写作,您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何鑫:其他的兴趣爱好主要有摄影、自然观察以及足球。前两者与我自身专业有关,我喜欢出野外,除了进行研究,单纯的进行观察和记录也总让自己处于一种很享受、很放松的状态。

学生记者: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何鑫: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科普事业,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关注人与自然的未来。

(学生记者:周杭)

上一篇:

张育新、郭梓阳:科学地思考——传递科学本质意义

下一篇:

“从阅读中探索我们时代的科幻写作”主题沙龙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