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钟欣
电 话:010-62195493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平台技术客服
联系:18610064015 同微信号:(科幻岛)
电话:010-84897800
为更好地“支持科普科幻原创、培育科学文化人才、促进科普创作繁荣发展”,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2018年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上海)高级培训班于2018年6月3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思南楼正式开班。
上海市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首届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学家奖得主曾凡一老师,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化学与人类”课程设计者、《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化学系教授刘旦初老师,上海市科普作协理事、“科幻苹果核”创始人丁子承老师和20余位学员参加了本次开班活动以及第一次集中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了解了更多的写作的专业技巧,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创作科普科幻文章的乐趣。
以下是上海写作高级培训班第一次集中培训学员感想
学员赵文杰:
今天想说的一句话:听了曾凡一、刘旦初、丁子承几位老师的讲座,感触颇多,也学到了好多,谢谢主办方给我们科普科幻爱好者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每一次参加这般的活动,心灵就经历一次神圣的洗礼,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创作的决心,真的不虚此行,向为科普科幻事业无私奉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学员赵欣芸:
通过老师们讲述的自身经历与写作经验,我掌握了更多的写作的专业技巧,也从中体会到了更多创作科普科幻文章的乐趣。
学员陈润艳:
今天听了老师们的课,明白了科幻是科普文的升级,没有科普做底蕴是写不好科幻的,要写出人文关怀,有社会大爱的科幻科普作品。
学员何心:
整体上觉得之前零碎的知识点得到了系统化的整理,对写作和生活的认知都提升了一个维度。特别是老师们的讲课都很精彩,不仅幽默风趣,还字字珠玑,受益良多。
学员高芳蕾:
今天刘旦初教授的演讲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明明两个小时的讲座却一点都不枯燥,笑声不断,而且他通过举93#汽油的例子让我知道原来科普是这么贴近生活的事情。我曾经一直以为科普很遥远很高深莫测所以从没打算写科普文,听了刘教授的演讲我觉得我完全可以尝试把我的医学知识以科普小品文的形式写出来,丁子承老师的授课虽然有些枯燥,但让我知道原来科幻小说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今天,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学员吴如奇:
印象比较深的是曾凡一老师分享她对科普的理解时,强调了科普是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而她的介绍视频里也用亲身实例完美地验证了这一点,她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坚持给他的科研科普之路也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成长。
学员蒋冰清:
今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曾凡一教授,一眼女神。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双修的观点我觉得很新颖,虽然以前就知道很多科学家其实有很多其他身份,但今天才意识到艺术带给人的熏陶也很重要,可以说是茅塞顿开了。有个感觉是,当我们谈论科学的时候,我们谈的又不仅仅是科学。
学员林霞:
今天的培训收获很多,一开始明确目标,一下心里就有了一张蓝图,划出了未来一周到两个月的整体框架。刘旦初老师一整天的陪伴也非常感动,分享的内容收获多多。科普,从身边的事做起,(刘老师)最早一个到场的细节也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专业”。曾老师科学+艺术的双螺旋DNA,印象深刻,跨界更精彩。在每一个热爱的领域都做到专业级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互为切换是一种思维的休息,也是跨界的互补。Play hard, work hard. 曾老师用最美的方式做了一次言传身教。丁老师在科普、科幻的自如切换,以鲜活的例子诠释为什么做科普,在场学员讨论热烈,不愧是热门老师之一。最后分享了写科普科幻作品的几大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写出来”。老师们如此认真,我们也要好好加油啊,希望本次培训硕果累累,各自精彩。
学员李阳冰: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刘老师的课,刘老师非常幽默,上课氛围非常轻松。他结合了实例,让我们明白了科普的重要性以及懂得科学的重要性,也给我们推荐了适合的化学书,让我们在欢乐的环境中度过了2个小时。
学员饶琳莉:
今天的培训印象最深的是刘旦初老师的讲座,他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好的科普就要“接地气”;同时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做好科普,就要沉得下心,花得了时间,一点一滴啃“硬骨头”。
学员赵重博:
非常感谢今天出席的三位老师的经验分享。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科幻写作。经过这一天的学习交流,我能感受老师们的强大气场和丰富知识。整个课堂氛围严谨而不失幽默。
曾老师对科学和人文关系的分析让人十分钦佩。刘老师清晰的思路和对化学的执着让我在阵阵笑声中肃然起敬。而丁老师科普科幻“通吃”和对学生提问的耐心回答更使我眼前一亮。
非常荣幸能来到这次科普科幻培训班,并和大家交流学习,我会持续努力的。
学员李雅萍:
很高兴又走进科普写作的培训课堂。非常感谢江老师、林老师、彬彬班长的组织安排和几位指导老师的精彩分享。
曾老师不仅是出色科学家更是造诣很高的艺术家,更有以科普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她娓娓道来的分享不仅坚定了我跨界也要做科普的决心,也让我重新思考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甚至职业相结合的问题。非常认同她的“变换工种是最好的休息”的说法。
刘教授是化学大家,他的科普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把一个个热点现象/疑点问题阐述/驳斥得透彻有力,启迪我们科普人不仅要有科学的质疑的精神,更要有严谨求实的态度。
丁丁虫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对科学交流的看法。他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做科普,告诉我做科普不是争对错、决胜负、也未必一定有结论。做科普要有平等心,要关注科普对象的情感、想法和价值观。特别是他对于科普要避免的几个陷阱的经验总结,引起了我对自己的科普作品和日常所从事的自然教育科普工作的深深思考。
学员叶洁芳:
今天三位授课老师给予的信息量很大,全面,系统地讲解了科普的技巧。非常认同刘旦初教授讲的接地气,让公众获得满足感的科普方式,这应该是科普的最终意义。
学员杨越庭: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丁丁虫老师对于科普创作时给出的指导和建议,都非常有用
学员曾宇峰:
如果问我今天给我最重要的感受是什么,我想我会说“责任”这个词。
刘旦初老师的责任
刘老阐述的责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老师的责任感。刘老已经退休多年,并且身体也不太好,却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到的都要早,让我这个迟到的人有些羞愧。说到这个问题时,刘老只是笑着说:“我平时上课都是第一个到,然后等着学生进教室,已经习惯了。”我相信,只有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责任,才会把这个当成习惯吧。
刘老讲起他开创《化学与人类》的过程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把三流的课程当做一流的课程教。”为了这句话,刘老一个月写了15万字的教案,后续又补充了15万字。就是为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这些文科同学能够感受化学的魅力。
刘老也知道,只要学分给的松一点,就可以让这些同学顺利毕业,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但是老师的责任感让刘老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他搜集了大量资料,并真切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终成功的开辟了这门成为复旦独特风景的化学选修课,让所有的学生为之倾倒。不仅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化学,爱上化学,更是让这些学生们学会了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相比教授的具体知识,这才是最大的财富。在这之后,刘老踏上了科普工作的道路,借助《化学与人类》这门课,他不仅完成了作为教师,教授知识的责任,更是让这些学生们学会了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也许以后这些学生再也不会接触化学,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受益终生,我想,这就是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吧。
曾凡一老师的责任
对于曾老师来说,责任,更像是一种传承。作为医学研究大家的传人,曾老师从小就认定了医学研究这条道路,继承了父辈的衣钵和责任。但是她又对音乐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这让她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在经过两年的休学和北漂后,她突然意识到,这两者并不是互相割裂的选择,科学和艺术,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就像父辈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凭借热爱的音乐,支撑自己超额完成了科研目标,为中国的医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和艺术就像DNA的双螺旋一样,共同谱写出科普工作的生命之曲
丁子承老师的责任
对于丁老师来说,科普的责任除了让大众学习科学的思考方法外,更多的体现在提高社会公共管理的效率上。他认为科普工作更应该以“交流”的方式进行,以更加平等的姿态去进行科普工作,着重考虑公众的、个体的感情、想法和价值观,才能更有效的将科普工作开展,快速的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对一些涉及到科学的政策、规划有着客观的认知,而不要以偏概全,以不正确的批判阻碍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最后,丁老师总结的一些用文字进行科普的注意事项,也让我受益匪浅。
三位老师以不同时角度像我们阐释了作为科普工作者应具有的态度、目标和责任。并没有将目光集中在某些技巧上,而是给我们展示了科普工作不同道路的不同风景,让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科普工作。个人认为这个比所谓的写作技巧更加重要,因为要做一件事,没有什么比方向更重要!!!
中国科普研究所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
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
钟晓工作室
中国科普作协科技记者与编辑专委会
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
《科普创作》
《科学故事会》
《民主与科学》
《科学大众》
《科幻世界》
《科幻立方》
《科学画报》
《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时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钟欣
电 话:010-62195493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平台技术客服
联系:18610064015 同微信号:(科幻岛)
电话:010-848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