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钟欣
电 话:010-62195493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平台技术客服
联系:18610064015 同微信号:(科幻岛)
电话:010-84897800
韩建满
一个人如果长期与大自然为伴,就会有更多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与日记为伴,就会有更多思考。能兼顾二者的人不多,但竺可桢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记录下来,可能才是最好的人生。回首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中国近现代活的气象史”。
若不是勤奋好学、坚持不懈,他何以“问天”而“求是”?若不是持之以恒、严格律己,他何以“救国”又“育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生的方向,那么,他走的每一条路都只能是徘徊。竺可桢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但要有方向,还要努力奋发向前。
一心求学,勤奋刻苦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关镇,家境殷实。他2岁开始识字,童年时便勤奋好学。他尊崇宋代陆游、明代王阳明等人的思想,更萌生了爱国情结。1905年小学毕业后,竺可桢入上海澄衷蒙学堂学习。1908年的春天,因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转入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此前,竺可桢学习成绩总是全班第一。竺可桢的勤奋好学与他的家庭环境和自身意志有很大关系,他的哥哥是一名秀才,有一次哥哥教小可桢做文章,小可桢写啊写,写了很多遍都觉得不满意,直到次日天亮了,直到写满意了,他才睡觉去了。还有一次,天下着雨,雨水落在石板上滴答滴答的作响,小可桢惊奇地发现,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坑,而水滴正好滴在小坑上,其它的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小可桢带着疑问跑去向父亲请教,父亲高兴且耐心地解释说:“小熊啊,这个就叫‘水滴石穿’呀!一滴雨水没什么厉害的,但是,时间长了,石板也会被滴出小坑的。读书、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矢志不渝,科学救国
1910年,竺可桢考取了留美庚款公费生,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以农业立国,所以他选择了到伊利诺大学学习农业。毕业后即刻转入哈佛大学,学习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学。从此时开始,他便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1918年,竺可桢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后便满怀报效国家的激情,归心似箭地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时期,国家在战乱中已是满目疮痍,就连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仅有的两所测候所,也是由外国人控制的。竺可桢甚是痛心,他说:“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而唯一由中国人管理的中央气象台却将他拒之了门外,无奈之下竺可桢选择到大学任教,但他科学救国的脚步从未停止,就在他任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还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1927年,蔡元培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竺可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经过仔细考察后,他在南京城中的北极阁建成了现代气象研究基地。1930年,竺可桢组织绘制东亚天气图,同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标志着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领域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预报天气。
律己育人,实事求是
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当时,正是战争的年代,社会动乱,国家危难。竺可桢以“求是”为校训,主张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和“有用的专门人才”。抗日战争后,他带领全校师生,先后辗转在建德、吉安、泰和、宜山、遵义和湄潭等地,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积极支援抗战。在教育方面,他苦心孤诣经营学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严格律己以示校训、清正廉洁以正校风、实事求是钻研学术,终将浙江大学从地方性大学变成了国内著名大学,还获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有的学生因学分不足、论文未过等原因无法毕业,有的学生因学习太差被要求退学,面对师生的一昧求情,竺可桢并未降低标准,即便学生们常以战火纷纷、频繁避难等为由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考核标准表示不满,甚至常常作难和攻击竺可桢,竺可桢也始终是坚持原则。一个将军的责任不是带过多少兵,而是让士兵活着回家。一个校长的责任不是教了多少学生,而是育天下英才。正是有了竺可桢的治校精神,浙大才培养出了程开甲、叶笃正、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当年竺可桢留下的这两句话,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学子。
鞠躬尽瘁,奋斗不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发展全国科学事业的重任,此时的竺可桢已是年近花甲,可他却是老当益壮。毛泽东邀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竺可桢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说:“天有不测风云,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后来,在竺可桢和大家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虽年事已高,可竺可桢仍然坚持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无论是黄河两岸,还是东北松花江,甚至是腾格里沙漠,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对周恩来作出的承诺,他做到了,1974年2月7日,竺可桢溘然离世,日记本上清晰地记载着:“晴转多云,东风一至二级?”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记,1936年以前的日记因战乱丢失了,1936年1月1日至他去世的那一天,19316天,他无一天不在记日记,每一天都在与大自然为伴。
滴水欲穿石,万事需恒持。
问天孰能道?求是可为之。
日日家国计,科教救亡时。
物候常有变,君心未见移。
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努力是最完美的那一条,当你选好了方向,就请你加快你的脚步,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水滴石穿”是他“持之以恒”的坚持,“鞠躬尽瘁”是他“奋斗不息”的精神,从懵懂求学到伟大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留给我们的是努力的人生,是光辉的岁月。
中国科普研究所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
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
钟晓工作室
中国科普作协科技记者与编辑专委会
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
中国科普作协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
《科普创作》
《科学故事会》
《民主与科学》
《科学大众》
《科幻世界》
《科幻立方》
《科学画报》
《十万个为什么》
《科普时报》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钟欣
电 话:010-62195493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平台技术客服
联系:18610064015 同微信号:(科幻岛)
电话:010-8489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