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0月27日 青蜜编辑部

2017年10月21日,“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成都训练营(第一场)在成都拉开帷幕。此次训练营共有来自四川、北京、重庆、河南的40余位青年科普科幻作家和爱好者参加。以下是松鹰、姚海军、董仁威、吴显奎四位特邀讲师先后与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关于科普科幻创作的切身体会。

松鹰:科普是为了告诉后来者,科学是一桩伟大的事业

Image title

松鹰老师向学员们讲述《科学巨人的故事》创作历程

 “我写科学家传记是从1978年开始的,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我的第一本科学家传记作品是写莫尔斯和电报,在当年的12月31号到1979年1月23号的解放军报上连载,当时反响不错。在这以后,我就集中在创作科学家传记,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出版了36部科学家传记。这些作品曾经三次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三次获得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优秀科普作品奖。”

松鹰老师说:“撰写《科学巨人的故事》,我的一个体会,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每当遇到新发现,都会感到一阵惊喜。写这两套科学家传记的工作量相当大,要保证每一本书的质量和进度,而且要避免雷同,难度相当大,对作者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本着对出版社和读者负责的精神,集中时间和精力撰稿,我全力以赴,暂停了两篇已经酝酿成熟的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从2011年八月到2015年6月,从搜集资料、酝酿构思、到潜心创作,前后经过4年,完成这套书。每一本传记,从我这个作者的角度上讲,都是独特的。我把它当一个创作,而不是产品。因为产品是批量生产的,每一个产品出自同一条生产线,甚至东拼西凑,粗制滥造。”

松鹰老师还说,他希望自己创作的科学家传记,能够告诉后来人,告诉我们的孩子们,科学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人的天职就是探索真理。就像法拉第说的那样:“希望你们年轻的一代,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这套书能够起到励志的作用,能带给孩子们一个科学梦,使他们从小梦想当一个科学家、发明家,像居里夫人、诺贝尔,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一样改变世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希望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最终能圆这个科学梦。

姚海军:我们需要科幻小说提供海量的未来图景,让我们迎接未来

Image title

姚海军老师讲述《中国科幻的现实生态》

《科幻世界》主编,科幻出版人姚海军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科幻的现实生态。姚海军老师说:“2012堪称科幻之年,因为 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推出科幻小说专辑,一共刊发了刘慈欣四篇科幻小说。这是《人民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刊发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以来,对科幻小说的再次关注。有媒体认为,这意味着时隔30年,科幻重回主流文学视野。”

中国科幻能够作为一个话题,在今天的场合成为大家讨论的对象,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超级畅销书,科幻作为一个类型小说,它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这样的繁荣景象到底是真实的现实,还是很多科幻作家描绘过的虚拟幻景?姚海军老师说:“要清晰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同时在两个向度上进行比较。首先是横向比较,让我们看看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美国科幻有数量庞大的作家群体。最近40多年来,仅获得美国科幻协会颁发的星云奖的作家,即有400多位,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作家数量有限,主要还是杂志,畅销书寥寥无几,影视、动漫、游戏、主题公园虽然都有所尝试,但作为产业链仍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及内部整合的动力。”

“再做纵向的比较,虽然中国科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但其历程却坎坷曲折,历史上也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短暂的高潮——仅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很多人将那几年称为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然而,1983年以后科幻却突然跌入谷底,直到1997年才籍由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科幻世界》这本杂志本身对科幻阵地的坚守而改变。《科幻世界》多年对作者队伍的扶持与培养也在1997年之后显现成效,以星河、韩松、吴岩、何宏伟为代表的新生代科幻作家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之作,很快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姚海军老师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压力,创意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状大,也是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创意产业之一的科幻产业,其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不仅仅是我们的创意产业需要科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必会将目光转向未来。中国正处于这样的快速变化中,我们需要科幻小说为我们提供海量的未来图景,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扑面而至的未来。

董仁威:优秀的科普著作要善于讲故事

Image title

董仁威老师分享自己凌晨三点起床写科普的“秘诀”

“科普著作与学术专著最大的不同就是趣味性,这是科普法对“以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做科普要求的。这种趣味性首先要靠讲故事来实现,听故事是公众共同的爱好。这里所说的故事,不只是讲‘人的故事’,而是‘人地事物’的故事。”10月21日下午,董仁威老师和学员们分享了他的科普创作之路。

“我写的《绿海探宝——植物学家方文培传》,完全是通过讲述方先生一生的故事,来普及植物分类学知识。《生命三部曲》完全是靠讲故事来“科普”的。《生命三部曲》由《自然进化》、《人工进化》和《合成生物》三本单论所组成,出版后,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专门为我召开了一个作品研讨会,全国有60多个专家学者赴会。有三个博士为拙作写了长篇评论文章,评价甚高。”

如何讲故事?《生命三部曲》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一个导读,用以设立讲故事的“悬念”,设立了“悬念”以后,后面的文章一环扣一环,层层解扣,让你一口气读下去,爱不释手。例如《自然进化》讲述了人类认识《生命起源》和《物种起源》的故事。《自然进化》导读中设置了一个总悬念:人的一生中,可能每个人都会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从哪里来?”这个难题提问容易,回答起来就难了。在这部书中,从神创论、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魏斯曼与新达尔文主义、杜布赞斯基与现代达尔文主义、分子进化与后达尔文主义,科学家一步步解题的故事,使读者理解了生物自然进化的过程,也讲述了进化论形成过程中的争论,讲述科学家针对达尔文主义的缺陷,提出各种与达尔文进化论不同的学说,并用实践补充、完善、更正达尔文学说,进一步回答“哪里来”的问题,并指出,还有许多未知的问题需要继续探讨。

吴显奎:传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是高尚的事业

Image title

吴显奎老师讲述《德识才学与科普创作》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是高尚的事业,只有那些向往文明追求崇高的人,才能成为科普作家!”在讲座一开场,吴显奎老师就向在场的学员传达了他这场讲座的中心思想,这也是他对未来科普、科幻作者的期望。

吴显奎老师说:“德识才学的提出,诸葛亮提出识才学,王梓坤完善为德识才学,王通讯《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中的有关德识才学的论述。”在他看来,“德”的根本意义: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人生的追求;放到科普、科幻作者身上,就是为什么写,为谁写的问题。科普作家要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矢志不移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德”追求的是什么?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强大,立足于使当代国民更高尚更优雅更文明的追求,以这种情况传播科学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科普作家。当

“识”的意义在于见识,真知灼见。在科普创作上,主要是题材的选择和体裁的确定。科普作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专业背景来创作。例如我有气象专业的背景,我就创作过科幻小说《勇士号冲向台风》;刘兴诗老师是地质学家,所以他创作了《美丽的中国》。科普、科幻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创作和自己的专业背景结合起来,以此来选择创作的题材和确定创作的体裁。

“才”的意义就是才华,本领。在科普创作上,体现在表达之才,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古汉语言中找精华;运用三千年文化遗产,运用汉字的力量。汉字是大中华统一的基础。

“学”的意义在于体现在对古今中外创造的知识的传承。科普、科幻作家需要博采百家,自成一体。

评委团队
作者专访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参与社团
组织机构
支持单位
协办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

钟晓工作室

联系方式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薛小燕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谢丹杨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扫一扫看手机版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