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12月6日

Image title

科普科幻创作青年论坛下半场主持人 果壳网副主编吴欧

吴欧:上半场我们真的是精彩纷呈,然后作为一个科普战线上的老兵,我大概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应该说当你吃到一个鸡蛋特别好吃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认识老母鸡呢,结果我们今天抓了两只老母鸡到现场来,还做了各种各样的阐述,所以这种形式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有意思。虽然我们果壳网也一直以一种非常创新的方式来做各种培训,但是雷总设计的这个综艺节目式的现场还是让我觉得大开眼界,非常有意思。下半场我们大的形式还是一样,但是我们会主要以科普的方向来说。另外,我们还有一些重要的嘉宾又悄悄地潜入了我们的会场,上半场已经介绍的我们就不再介绍了,我们再介绍一个新来的嘉宾徐雁龙,雁龙是我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同时还是我们科学院传播局科普部,所以来点评这场简直就是非常非常的合适,我们废话就不再多说了,还是延续我们上一场的PK这样的一个环节,我们首先邀请上来我们的创作者A伍洋,伍洋是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他的作品是《奇鸟行状录》。

Image title

《奇鸟行状录》作者伍洋和大家分享创作经历

伍洋:各位老师,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鸟类学科普《奇鸟行状录》的创作之路。我把我的分享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我的创作思路,然后是我接下来的创作计划,还有是我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个人认为的鸟类学科普的意义。

首先是创作的动力。因为我是一名观鸟爱好者,我想把我在观鸟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通过我的科普也能够吸引一些人爱上鸟类,成为观鸟爱好者。

我写的文章内容比较简单,它就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那些很容易被人发现的简单的事实。比如说,咱们人的膝盖是向前弯的,而鸟类的膝盖是向后弯曲的;还有就是鸟虽有巢夜不归,虽然大多数鸟类都会建巢,但是很多鸟类晚上是不会在巢里面居住的。第二个层次就是一些很难被人类发现所以一直被误解的真。比如说,中国古代爱情忠贞象征的鸳鸯其实并不忠贞,它们的伴侣关系只能维持几年,然后就会各奔东西。甚至有一些鸳鸯会让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鸳鸯的巢里面;还有一个无腿极乐鸟也是很有意思的例子,就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的励志故事,有一种鸟没有腿,从一出生就只能飞翔,它一生只能降落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这就是无腿极乐鸟。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因为欧洲人第一次见到极乐鸟的时候就被它惊艳到了,但那个标本是没有腿的,所以他们就以为这就是一种没有腿的鸟。

Image title

伍洋在PPT中与大家分享一些创作中的与鸟相关的趣事

我的这篇文章,我也看了很多评委和读者的评论,总结了一下:首先是内容相对来说比较严谨,我是把它当做一篇论文来写的,引用了很多参考文献,然后在投稿之前也给了一些专业人士给我进行一下审核。第二点就是,我的图片都是寻找的一些具有开放版权的或者已经得到作者授权的图片。有一张图片我在网上没办法找到作者,在下一个创作过程中我也将会把它换成我自己拍摄的照片。我的缺点也特别明显:说实话,我除了语文作文以外没有写过很正式的文章,所以一开始就写这种五千字的文章显得驾驭不住,很多评委也指出了我的结构比较凌乱,然后为了达到规定的字数,就有点显得啰嗦,还有一个评委也指出了我的语气过于随意,过于口语化,不像一篇正经的文章。

我的下一步创作计划,首先就要把刚刚那些缺点先改进一下,然后我想要多介绍一下我们身边的奇鸟。大家想到“奇特”这两个字,可能先想到的是国外那些动物,其实在咱们中国人身边就有很多鸟类,看上去很普通,其实背后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说的。比如说猛禽,大家想到猛禽可能会在深山老林之中,但其实有很多猛禽因为城市化进程慢慢适应了人类的生活,可能就住在你家门口或你家窗台上。然后家禽,家禽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鸟,大多数家禽都是从野鸟驯化过来的,所以,家禽和它们祖先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值得一说。麻雀可能中国人觉得很普通,但是麻雀在生物学上来说是一大类,光是在中国就有5种鸟类的名字可以叫“麻雀”。然后鸦科是鸟类中智力的代表,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说一说。

我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性和通俗性的平衡。因为我是生物专业的,所以我写起这些文章来遇到很多生物名词我觉得很是平常,但是我写完一看发现,可能对那些非生物专业的人来说,如何保证科学性不打折很是值得考虑的。还一个就是图片和版权问题,我个人觉得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是需要好多图片来配合,但是适合的图片很难找到,而且具有版权的,我们能够使用的图片更难找,所以有时候我为了找到一张合适的图片要花费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个人认为的鸟类科普的意义首先是自然教育。鸟类是自然教育很好的载体,因为鸟类是我们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野生脊椎动物,它们形态多样,颜色丰富,很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经过我们的科普很容易让人对鸟类产生兴趣,爱上鸟类,从此就关注它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一种环保的意识。还一个公民科学,公民科学是指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一些科普和科研的活动中。我觉得观鸟首先是一个鸟类科普很重要的形式,也是一种公民科学很好的一个典型。因为你在跟着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观鸟人的带领下去走进自然,去观察鸟类,把种类和数量记录下来,这些数据很有可能成为当地某一项科研任务中很重要的数据来源。要知道咱们中国很多鸟类信息都是由一些普通的观鸟爱好者发现的。所以咱们今天做的科普,可能就是为中国未来培养了一些公民科学家。

我讲完了,请各位老师指正。

吴欧:好的,下面就到了作者的同行提问环节,我们有请吴昊天,他是农学硕士,他是农业园区的设计师。

Image title

作者代表吴昊天向伍洋提问

吴昊天:非常有幸今天能来这里当作者代表,我第一个问题是问的不是特别严谨,您的笔名是海木威灵,我学植物的,所以说我看这个第一反应就是一种叫威灵仙的植物,是一种中药,但后来一想可能也跟海明威有关系,所以说我现在对您这个笔名非常感兴趣,您能不能简单的说一下?

伍洋:您说没错,当时写这个文章它刚好在顺便再看一些植物图鉴,刚好看到一个叫威灵仙的一种植物,然后因为我是海洋大学的,所以我把它改为海本威灵仙,但是我想我又不是巴啦啦小魔仙,所以就把仙去掉了,就变成海本威灵,但我觉得不太好听,所以又改成了海木威灵,所以这就是我笔名的来源。

Image title

作者代表鲁超向伍洋提问

鲁超:我是《元素家族》的作者,我主要跟化学有关,但是我对生物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就问一些可能在你看起来比较out的问题,我问的可能跟生活比较相关,你平时都喜欢在哪边观鸟?

伍洋:我觉得在城市观鸟最好的地方就是城市公园。鸟当然森林里面比较多,但是城市里面的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已经习惯了人类的一个干扰,所以在这城市里面,如果你去观鸟的话,你反而会看得更清楚。每个城市公园里面只要它有足够的生境,就比如它有一个小湖或者有茂密的一个植被的话,都会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鸟类。

吴昊天:这篇文章就看起来就是一篇非常活泼的文章,一篇非常好读的科普作家随笔的感觉,然后我再想下一步作者会不会在文章中加入一些能拉人进入观鸟活动的一些东西,让读者也有兴趣成为一个观鸟者?

伍洋:我其实很有这种想法,我甚至想到在文中加入个人联系方式,让大家有兴趣就联系我,然后我想这个不太合适就没有了。因为我开始说过了,我这写这篇文章的动力就是想要吸引更多人加入观鸟的团队中来,所以我在后期可能会有很大一些篇幅是写这个的,就是让大家从看文章,可以自己尝试去观鸟。

鲁超:我相信你肯定也看过很多就是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纪录片,能不能给大家推荐几个?

伍洋:最近刚好BBC有两部新的纪录片,一部是《地球脉动》第二部,还有一个是《蓝色星球》第二部,大家可以去看看,特别精彩。

吴昊天:它刚才那个PPT里面已经把我们想提的问题都已经给说了一下,他自我检讨一些什么东西,所以说我想提的很多问题都划掉了,都不知道该怎么问了,那既然都说了推荐的纪录片的话,那你也说一下推荐的书籍?

伍洋:刚好我最近看到很多这样的文章。首先关于鸟类的话,有贾祖章先生写了一些鸟语文学,很经典的科普文章,还有关于自然博物方面的商业出版,最近也有有很多,比如说《看不见的森林》和《羽毛》,大家可以回去看一看。

鲁超: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能够走出国门,你最希望到地球上哪个地方去观鸟?

伍洋:东南亚和南美那些热带雨林,因为他们物种端特别高,而且是世界上鸟类物种最多的地方。

吴欧:我越俎代庖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我是你那篇文章的评委之一,我也看了,你刚才也在PPT里面去阐述它的科学性,就是你说把它当作一个论文来写,这是我们科学创作当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想问的是就是说,在我看来你那篇文章还稍微青涩,它的语言包括风格的后期提高的余地还挺大,你对这个文章后期还有什么想法和处理?

伍洋:我想就把它重新开始结构组织一遍,删去那些比较随意的语言。我当时我做ptt的时候把结构想得很清楚,但其实写得时候,脑袋里面像写随笔,想到什么写什么,后续会根据我这个提纲,把它重新重构一遍。

吴欧:我提一点我的建议,因为我是个编辑,就是看到这样的半成品的时候,总是想要说几句话,那就是在我看来,你这篇文章它不够深入,它更多的是在平面化的或者是在平行的在进行一些写作,从结构上来说它比较扁平,所以在后期的时候,我觉得你可能会有往结构方面重新再走一走,另外就是它的语言,你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可能后期你自己会去删改,可能还要再找一些专家,或者同行里头是不是有语言风格比较好的,帮你再润一润,这样的话,它可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出版标准。

吴欧:我们时间到了吗?那时间到了的话,我们恰好就进行我们下面一个环节。社团评委环节。

Image title

社团评委吴一波点评伍洋作品《奇鸟行状录》

吴一波:注意到作者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同学,而我是山东大学的。正所谓“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这里我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在文章后面会列入一些参考文献,那么你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如何选择参考文献保证科学性,或者说你是有怎样一个标准来进行文献的纳入?

伍洋:我首先主要选择出版的论文,因为论文都有同行评议,如果它能骗得了同行,就也能骗过我。然后写完之后,我也找了一些比较专业的人来看我的文章,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Image title

社团评委叶沛沅点评《奇鸟行状录》

叶沛沅:伍洋本身就是生物专业的,毕业论文写的也是鸟类方面,所以他的这篇作品在科学性上是有一定保障的。但正因为他是一个本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他在写作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某个问题很简单很通俗能看懂,但其实对于一些不了解的读者而言有时还是会显得理解有困难。不过我觉得他的作品在多次修改之后,在通俗性上还是做的不错的。

还有一点就是伍洋自己也提到的图片问题,他基本上写作的时间和找图片的时间基本上差不多。但这篇文章也有一个专属伍洋个人风格的问题,就是文中会有些地方语言稍微有些啰嗦,可能和伍洋平时说话的习惯有关系,他平时说话就是又快又啰嗦!

最后我也想问作者,有没有什么生物听起来是鸟但其实不是鸟,或者听起来不是鸟但其实就是鸟?

伍洋:听起来是鸟但其实不是鸟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应该是寒号鸟,它不是鸟,而是鼯鼠属的一种动物,就像是一种会滑翔的松鼠。听起来不是鸟但其实就是鸟,我想到例子就是田鸡,现在网上搜可能出来的都是一种蛙类的图片,但是后来观鸟的时候发现有一种鸟就叫田鸡。

吴欧:我们专家点评,请一下高宏斌老师。

Image title

高宏斌老师点评伍洋作品《奇鸟行状录》

高宏斌:非常高兴能在这里点评青年作家的文章啊。首先这个活动非常新颖,这活动真的引入了很多环节,有答,有辨,有论,有结,而且现场活动非常活跃,很多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

你的这个文章当时评审时候我看过,给了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因为博物学的东西不好写。5000字写鸟其实也就写个三五种这样子。是挺难得。我觉得最起码一点是他写的很严谨,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想讲的是,虽然不好写,但是我还是要提一些要求,对于我们做科普创作,尤其是我们我想讲的是科普现在并不是我们的一个文学门类。

我们曾经和石老师与有关部门沟通过,想要把科普列为一个文学门类。后来人家说你说不清楚,第一人家有儿童文学,有科幻文学。我们想的我们有科幻啊,有军事科普啊,我们有物理科普啊,其实在文学门类里都有,不能不把他涵盖进去。后来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他可能是一种科学文艺类,是属于文艺类。

虽然科普不是一个文学门类,但是我要提一些要求。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多阅读,读很多很多文章。上半场科幻专场我就觉得特别明显,因为科幻他是一个文学门类,他可以阅读很多很多东西,这阅读呢是一个很广泛的,就好像你刚才说的你喜欢看纪录片,这个阅读在生活中,书本中,上课的过程中还有网络上看电视剧啊看视频看纪录片其实都是一种阅读。

第二的话,你的这个科学话题的引入,当你写一篇科普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引入一些科学科普的内容。你看博物学的引入其实就是比较生硬的引入,就是拽过来就写。当然其他的我们写科学故事,科学小品文的时候,科学的引入就非常需要技巧。还有说就是一些技巧,像是比如丰富的想象啊,巧妙的安排啊,娴熟的思考啊,敏锐的选择啊还有适当的传播。还有深入的思考我可能会放到下一个点去讲。

再有一个就是科普我们讲的三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博物学的就比如这篇文章你的科学性把握的很好,但是艺术性和思想性可这两方面就需要提高。这两方面不是一日之功,要不断的修炼,因为毕竟我们这是一个青年的写作营啊,写作计划,我们现在是把他当做一个爱好去做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当做是一个事业去做的话,那个就是需要非常非常长时间的锻炼。当然现在如果是作为一个小文章来练练手还是可以的。我想的就是……不知道这个比喻对不对啊,当我们涉及到科学写作和科研写作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讲的科学文艺,在作家圈子里被称作是科学文艺。我们就把科学写作比喻成盖房子,但是这科普写作,科学文艺比喻做堆砂砾,但是我们堆砂砾还得把砂砾堆成一种形状来,这个非常难。堆好了很美。就是我们看的那种有建制的房子,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一样。你去一个地方你看到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石块搭建起来的房子你会觉得很美。但是他里面需要非常巧妙的构思画面等等一些东西。我觉得……而且里面肯定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我看了几篇,是以一个公众的身份去评论,我感觉科普写作和科幻写作现在真是有差距,就比如说科幻写作的定位不是很精精确,就是说这个就是科普写作,不精确,确实,我们这半场的人都需要努力。谢谢。

吴欧:上半场A选手我们就先暂时退下,然后接下来我们来把他的PK选手,我们的创作者B请上场,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严紫君,她还有一个很可爱的笔名叫做芫荽。芫荽就是香菜的意思,我在这拼了半天,我不太确定,它最后那个轻声我发的对不对。她是南方科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她的作品叫做《质子自传》。

Image title严紫君用在PPT中展示了科普作品《质子自传》的创作之路  

严紫君: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就是作品的简介、创意来源、后续计划和作品漏洞。

首先是关于我作品内容的简介,我的第一轮投稿内容是从质子的角度以小说的形式通俗地讲述了质子从宇宙大爆炸刚开始没多久的诞生到与中子、电子结合形成中性原子并与其它原子发生核反应的历程。

关于作品的创意,我最初的想法是科普量子力学发展史,但是相关的科普已经有曹天元的散文般的文笔加小说似地情节的《上帝掷骰子吗》珠玉在前,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不和它相形见绌,只能剑走偏锋换成质子的微观角度来写。他们一般都是以人的角度来写,人是怎么发现质子、怎么发现中子、怎么发现电子。如果我以质子的角度来讲“我是怎么被人类发现”的话,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

接下来我再讲我的创意来源,之前我看过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他在里面提出宏原子的概念以解释球状闪电的产生原理,所谓的宏原子指的是和宏观世界尺度一般大小的原子,那么我就想,如果人缩小到和质子的微观世界一般尺度的话,会有怎样令人惊奇的所见所闻呢?所以就有了这篇以质子的角度写的文章。这篇文章里有一些质子和中子的互动,是因为之前在QQ空间看到好友转的一篇文章,讲得是mRNA, tRNA, rRNA之间在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爱恨纠葛。所以我也想把质子和中子赋予人的思想,原本打算写质子和中子相濡以沫却劳燕分飞的爱情悲剧,但由于篇幅所限并没有表现得很明显。

后续计划中我会添加一些科普的内容。在第一轮投稿中我是以质子的经历讲述一些科学原理,没有和宏观世界相结合,现在我想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讲述一下这些原理在宏观世界有哪些应用。比如说电子接收到外界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之后又马上落回低能级并发出一个光子,这就是霓虹灯的发光原理。后续还有一些就是我之前说的我一直很想写的关于量子力学史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这段历史非常波澜壮阔。虽然目前还没有想好具体的描写,但大致思路是这样。如果我写得让读者更加迷糊了,还请各位不要介意,毕竟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我认为我可以安全地说没有人懂量子力学”。

关于最后一个内容就是一个剧透,我想介绍一下它的结局。一堆疯狂的科学家造了一个超级超级神冈探测器,他们通过这个想要探测出质子能不能衰变,他们希望能得到质子的半衰期。尽管这个装置获得了很多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仍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所以结局就是质子默默等待自己衰变的那一刻。

Image title

《质子自传》作者严紫君和大家分享创作经历

最后我想说说我这篇文章中的漏洞。首先想讲的就是里面的一个角色“中子”。因为我之前写的时候要添加一些科普的内容,如果光是讲述质子、中子、电子的经历就只有故事而没有科普性,这时候就要添加一个角色,借这个角色之口讲出那些科学性的内容,这个角色我就选了一一个中子,这可能会让读者觉得这是个有上帝视角的中子,可能会有点出戏,但是作为科普作品来说,这样的角色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个就是空间尺度的问题,我们知道原子和原子核的半径之比大概是10000:1,而质子和电子的大小也相差了几个数量级。所以从质子来看它的核外电子的话,那就相当于人在看十几公里外的一根头发,这个到底能不能看得到呢?应该是看不到的吧。如果真要较真的话,对于没有眼睛的质子来说,如何“看”又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如果你们大家都接受了质子能看能听,而且还能写自传还能通过互联网投稿这个设定的话,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呢?

吴欧:谢谢严紫君特别有趣的精彩发言。她这篇文章我在评审的时候看了,刚看的时候你觉得很诧异,你不会认为说有人用这种方式来写科普,但是最终居然把这个故事勉勉强强把这个故事编出来,真的挺不容易的,而且刚刚高老师刚才说的,整体科普这次的作品数量也很少,数量和科幻是差的数量级的,非常非常少,所以里面能有一些比较好的,比较亮点的作品的话,这次就都选出来了。我们接下来进入那个刨根问底的这个同行评议环节。

Image title

作者代表鲁超向严紫君提问

吴昊天:因为我写的是《舌尖上的科普》,所以说对吃的东西非常重视,然后这位同学选择芫荽,就是香菜,一个可以被称作是餐桌公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笔名,所以说我非常好奇您是怎么想的?

严紫君:其实刚开始我想选的笔名是把我名字倒过来就是君紫严,然后想把严换成芫荽的芫,然后这个时候输入法就一定要打出芫荽,才能比较好找那个芫,然后我就干脆直接写芫荽了。然后还有一个原因,我其实比较喜欢花泽香菜(日本声优)。

鲁超:我在看那个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没想到既然是一个女孩子写的,另外而且写的是这么硬的东西,因为后来特别是编辑告诉我是南方科技大学物理专业,我在想学物理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我就想问一下你觉得最美的物理定律是什么?

严紫君:我觉得其实很多物理定律都很美,然后我觉得最喜欢的应该算是麦克斯韦方程组,因为它从今年的电磁波然后就能推出来光速,我觉得这个很让我惊讶,但是它又非常的顺理成章。

吴昊天:这个问题是我刚才准备了的,刚才看你那个PPT也提到了,就是之前我是有一些物理基础的条件下去看这个文章,就能够看出来文中质子说看电子来回跑,怎么都捉不住,好不容易就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什么时候电子就有可能出现在那个位置,然后因为我有物理基础,所以知道它在说电子云的事情,还有就是它那个吸收的光子和那个电子能级跃迁,还有释放光子一个能级也有反的跃迁的一个过程,就是说我是作为一个知道这些东西的人去读能读明白,但如果说既然作为一个科普的作品的话,它是要像一些对这些东西他不清楚的人去讲,我就怕那些读者可能就看完之后有点不知所以然,但它刚刚在PPT里面也说她下一步将会在边上做一些那个注释,那么就想问一下下一步你是打算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称来注视这些科学的内容,或者说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还是以第一人称来讲,就是跟文章有机的融合,还是比较硬的插进去?

严紫君:首先,我想讲的是如果比较硬的插进去,比如说即使说这个原理,它在宏观世界上可以用来当什么什么,就会让读者觉得很生硬,然后我现在初步计划是正文还是继续以第一人称来写,然后在一些需要我觉得可能需要添加一些注释的地方,然后在下面用一些普通的科普形式的那种解释。

鲁超:能看出来你平时也很关注一些最新的物理发现,比如说最后你会剧透一下,写一下质子衰变。另外,你也写到神冈探测器,因为你学物理,我想让你看看除这个以外的一些物理性发现,比如说高温超导或者说可控核聚变,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有可能最先实现?

严紫君:我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可能是高温超导,因为低温超导现在已经在科研方面已经开始使用了,就是成本比较高,但是可控核聚变这边的话,现在好像还没有什么进展,就是只知道有个氢弹,然后开始核聚变的原因,然后可控的话,不知道它现在做到哪一步了。

吴昊天:那我再问一个问题,就是说请严紫君同学来说一说自己比较爱读的一些科普读物吧,我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感觉这个文风有点像我小时候看一篇叫《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种感觉,所以想问下你平时爱看的科普读物是哪种文风?

严紫君:首先要很有趣很幽默的那种文风,然后文笔的话最好要好一点。关于量子史话的一些科普,还想推荐的话,就是其实我感觉学了物理之后,感觉其他的科普自己都了解一些了,所以都不够嗑。

鲁超:我有个点子,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继续往下写或者你会不会采纳,因为现在知道那个质子是由夸克组成,会不会继续往下写了,比如我肚子里还有3个夸克,三胞胎之类的。

严紫君:那个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说是由有三个夸克组成的。

鲁超:你后面会详细写自己的三个孩子吗?

严紫君:这个应该不会,因为我对那方面不是特别特别了解,然后如果更详细的话,可能会写原子,整个原子之类的,然后直接相互作用力。

Image title

主持人吴欧忍不住问严紫君未来的规划,继续学物理还是做科普工作?

吴欧:我再滥用一下职权,我特别喜欢这个小姑娘,因为她很爱笑,女孩子学物理,刚才她也说了,就是看完了物理之后再去看别的,都觉得so easy是吧!你未来对自己的规划是想继续学物理,还是说我们就可能从事跟科普有关的工作?

严紫君:如果还有脑子学物理,以后也不会脱发的话,应该会继续学。

吴欧:我觉得她可能会把物理学得很好,你现在还是本科生,有想过把科普方面的工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吗?

严紫君:其实更想业余写科普,因为如果把科普当作工作的话,可能会迎合大众市场,我就不能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吴欧:那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就是你可能物理也不再继续往下走?

严紫君:物理应该会往下走,刚刚只是玩笑话。

吴欧:希望将来有非常多的女孩子能成为我们的物理学家。接下来是有备而来,社团的专家评委来给我们发表。

Image title

社团评委叶沛沅点评《质子自传》

吴一波:你的作品我从一开始就看过,给人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阐述,这里面还有和中子、电子等的一些对话。其实我也在做类似的一些工作,因为我是学药学的,我也正在做类似的工作,正在以第一人称写一片药进入人体后的过程,然后我就发现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从这角度进行对世界的描写。比如,你作为质子看到周围的中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看的电子又该什么样?它们无论是从大小、还是颜色都是很难把握的。那么你是如何来平衡好这其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

严紫君:首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在微观世界没有颜色这个概念,因为颜色就是光的频率,在那个尺度下光的频率似乎不太好表示。关于大小,我感觉在量子力学的尺度,也应该看不出来。所以我觉得在这些方面可以选择性的忽视,不去做这些外貌的描写。至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可能需要多看一些比较好的文章,磨练自己的文笔。

叶沛沅:因为我是场上四位最后一位发言的,所以很多想说的已经被前面的人说过了,我就在重复一下一些观点。

在读各种科普作品和我自己写科普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科普和科幻在某些方面是完全相反的。科幻的一个方向就是想把故事讲的更深刻,科普则是需要把一个深刻的知识讲的更浅显,在这个方面科幻与科普应该是对立的。

《质子自传》我认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在尝试用一个非常通俗的故事的方式来解释微观现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作者本人也是物理专业的学生,我想在科普的严谨性上应该也没有问题。

但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一个小缺点在于还不够简单易懂。科普毕竟是要给不懂的人看的,文章里有的内容懂物理的人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懂的人可能读起来就会有些迷惑了。

最后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个物理的科普者还是研究者重要?

严紫君:我认为两个都很重要。首先研究者要研究一些前沿的问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然后科普者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科研工作,继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都很重要。

吴一波:我补充一下,其实刚才这个问题,习主席去年已经回答过了,他说要把科学普及放在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台下想起了掌声)

Image title

高宏斌老师点评《质子自传》

高宏斌:严同学这篇文章呢,是我看到比较喜欢的一篇,我觉得文笔不出错的也能有着自己构思的一篇5000字的文章吧。我想说的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有更多的一些思想性,就好像我刚才说的伏笔一样,就是说你写东西的时候你想要传达出一些你什么样的思想。好像从小学开始学语文的时候我们就在学习如何总结一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作者写给你东西是想要干嘛的。我们最早学语文呢先学的是总结出主要内容,当我们能看懂一片文章的时候就要学习去如何总结,当我们去深入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都需要去总结他的中心思想。

所以说一篇文章你要去写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一个中心的思维架构,就如果我一开始是怎么排布这些情节的,这就是最简单的架构。另外就是文章的内容,其实里面都是暗含是想的,都是作者要向外传播什么思想,这个在我们一些工作中有一些最简单的传播的思想,就是体现出我们科学的“新奇实美”。我觉得你这篇文章在“奇”的这个角度非常好容易体现出来。当你把质子作为第一人称去写的时候,通过质子来看待身边的电子啊,看待世界啊,看待人类和人类社会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角度。其实科学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虽然说他发展了300年,但是它也的确是发展的非常奇怪的。包括科学的美啊,科学的实际应用啊,包括你在文章写到的质子的裂变,这些东西都是科学的实的的东西。这就是最简单的我想在文章中传播的科学的“新奇实”

另外科学也有人文情感在里面的,你想在文章中传达什么样的人文情感。科学其实不是冷冰冰的,其实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都是冷冰冰的定律啊。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科学家写出来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美。他可能写出来的是科学有关的文章其实可能文字非常美,他传播的是一些人文情怀。

再有的就是一些我们传播的可能是一些思想,是一些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的承载着,我们通过一些这样的东西,通过这些理念之后我们再去架构我们的文章,这样我们再去写的时候可能我们的技巧啊或者等等这些不娴熟,但是我们的作品会显得非常上档次,看到你想些的东西,什么是你是向向公众传播的东西。现在来看可能是你想写一些什么自娱自乐的东西,写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就找找一些技巧,找一些内容架构的模式,就比如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架构模式。讲到了这些对少儿非常好的情景带入式的这种。比如《神奇校车》也是情景带入的,一个老师开着校车,一会儿在鱼肚子里,一会儿在海底隧道里这样。这是情景带入式的。另外一个有可能就是你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半拟人化的,你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写半拟人化的。这些都是一些非常好的技巧。所以说青年的学者还有青年的作家我跟你们讲,如果你将来能把科普创作或者说科学写作当做职业那是非常好的半职业化也好,因为现在呢有很多路径能传播。上午你们也都听到了姬十三他讲的现在是一个知识分享的社会。当你把你知道的知识通过一些途径分享出去你也是可以有收入的,另外就是更直接的就是网络文学。只要你去写有人读有点击量,就会有分成给你。我觉得职业化和半职业化都挺好的。

另外的我觉得有一点就是如果能把写作当做一种终身爱好保留下来。一方面是可以娱乐自己,当年你在搞科研累了的时候你可以写一篇小的科普文章来娱乐一下自己。

再也有就是很多渠道,比如说微博微信,当我在娱乐自己的时候也能感动他人。完了再大一些可能你也许还能影响世界。比如说一个科学家看了你的文章之后激发了几个灵感什么的,这就影响世界了。

再有一个你们做的很好,我刚才听到了有好机会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会长,你们做好传承工作,做好这个事情就是传承,建立社团啊,影响学弟学妹啊,做好传承。这个非常重要

我这最后也是表达一些希望把,好的谢谢各位。

吴欧:我觉得今天你应该是最赚的,高老师给你的作品提了特别具体的建议,所以这个作品提升空间非常大,所以我们再一次谢谢高老师!我们这个会场当中又悄悄地潜进来了一位大咖,大家往后看一看,我们的秘书长陈玲老师坐到了最后面,我们这次科普科幻创作青年论坛背后的那一个人,她是幕后黑手,她不断的再推动这件事情,而且她几乎我们每一场活动能参与的,都会参与。我们谢谢陈玲老师!我们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我们的PK环节,我们同时把创作者A和B同时邀请上场。接来下是我们的针尖对麦芒环节,就有请严紫君同学女士优先。

Image title

针尖对麦芒——两位创作者互相提问、“较量”

严紫君:您好,我其实对鸟类那些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想问的就是您在观鸟过程中是有什么特别兴奋的地方,发现或者别的什么能一直支持着你观鸟的活动,能坚持三百多天呢。

伍洋:其实观鸟就是我的一种兴趣,如果说我为什么喜欢观鸟的话,其实网上有一篇文章,里面说的就是观鸟爱好者在看到一直好看的鸟或者比较新奇的鸟的时候大脑里就会分泌多巴胺,就好像吸毒一样的。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能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吧。

伍洋:我很好奇啊,现在很多省份在进行高考改革,有些地方已经把物理修改成了不是必修的科目,所以你作为一个学物理的人,你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

严紫君:所以我觉得吧,如果真的是对物理感兴趣的话肯定还是会去选择学习物理的,无论分数有多低。其次即使说对于我们这些做物理的人来说,我们要在科普方面更加努力,这样就可以让人们不管选不选物理都会对物理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吴欧:非常棒的女孩啊,好的我们接下来进入大众提问部分。

观众:对于物理的兴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你更喜欢物理里面哪一个分类。对于微观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产生冲突的地方,你又有什么看法?

严紫君:这个……后面好深奥啊,先从前面回答吧。从初中时候学习物理,虽然里面有很多数学公式,很多推倒的过程,学的时候头都大了,但是依然很喜欢,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吧。后面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是大三可以选专业了,所以我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物理。

吴欧:所以说你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也是一个大脑分泌多巴胺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吧。

严紫君:其实我对于高能物理是最感兴趣的,我们在看科幻小说时候看到的那些物理问题和现实研究的其实并不一样啊,就算我真的感兴趣其实也不一定真的会走这条道路。最后一个问题其实微观物理学和量子力学并没有什么冲突,可能也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吧。

吴欧:科普写作论坛上出现这么厉害的问题也是非常厉害啊。我们邀请一位大咖来给我们进行总结性的点评,有请我们徐雁龙老师。

Image title

徐雁龙老师点评两位作者以及整个环节

徐雁龙:主持人今天给我安排的任务是大咖,本来不敢干,后来想了一下可以干。大嘛,就是说年龄比大家大;咖,就是说肤色比较黑,希望镜头回头处理一下,处理比较白一些。我想啊,刚才正反辩友,反方辩友都说了,今天下午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到这个环节5分钟点评啥呢?就直观感受,真的下午很精彩,咱说精彩不能瞎说,做科普工作的要严谨,我觉得有三个论据。第一个,这两位同学都是大学生,大学高年级,《质子自传》是我评的,另一篇《奇鸟行状录》没有评,但是从今天的表现来看两位确实体现了咱们的从容淡定,从容淡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咱们这两位底气足,学养深厚,不怕你什么问题,无所谓,这是一个好现象。第二个精彩,我们说科普创作科学为本体,文艺是翅膀。我看了很多的科普作品,洋洋洒洒三五千字或者洋洋洒洒十分钟的舞台剧,有那么百分之一不到的分量在讲科学的相关内容,就说是科普创作了。我想这种局面在我们这几位选手身上没有出现,因为我始终坚强的觉得哪怕这个科普作品我们的文艺不擅长,但是科学家做的事情严谨、科学的内容分量足,就足够精彩。第三个是我们的环节确实设计的很精彩,尤其是引入了“同行评议”的环节,虽然同行不咋地,同行的问题差点就问“你有没有对象”这种问题,但是这个环节是科学本质上所鼓励的。我们说一个科学成果,必须经过同行评议才能为公众所认可,所以说这个环节设计的真的很精彩,非常符合我们科学界的现状。这是我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精彩。第二个就是一点感慨,我觉得我做科普严格的从读书算起来,因为我是科学传播系的学生已经快20年了,从这样一个历程上去看真的是咖啡色的(在跟底下搭话)。这个感慨想说什么啊,就是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有一句话,一百年前说的:科学作用于人类事物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我们熟悉的,科学在直接的或者在更大程度上间接的生产出完全改变我们人类生活的产品,譬如说这个麦克风;第二种是我们不熟悉的,它是教育性的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它并不如前一种来得那么直接,但是(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我们的氏族社会中导向的就是财富和轰轰烈烈,后面就是教育,教育往往导向的是非财富和平平淡淡,但是我们现在欣喜的看到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我们政府的、事业单位的、基金的、企业的,也有史老师这样老一辈科普人的努力,我们现在看到至少我们这种引导非财富的、平平淡淡的、教育性的工作越来越活跃,参与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包括今天的各位年轻人,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科普社团越来越多,这在20年前都没有的,包括请人来做一场报告很难,请人来听一场报告比做一场报告还难,这个局面已经完全改变了。所以我们说任何一项工作,像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工作、科普创作工作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有一个从无到有,再有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我想经过前辈们的努力,现在基本上我们告别了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从有到优的高级阶段,繁荣科普创作真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书记说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我想科普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第二个,就是希望在座的各位年轻人让我们解决科普创作从有到优做的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漂亮,就拜托在座各位了。没有了,谢谢!

吴欧:我们再请陈玲老师上台为我们这次活动做一个点评。

Image title

中国科普作协秘书长陈玲老师进行活动点评,鼓励年轻创作者

陈玲:其实我也很高兴被突然袭击,因为我觉得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点评谈不上,就是稍微介绍一下我这个项目,我们现在做的是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为什么做这个事儿呢,就是我们在去年年底的时候,一直都说在科普这个领域,青年创作人才特别少,我一直也采访了好多作家,我就问他们:“我说你们年轻的时候需要什么呀?”其实我们作为科普作家协会,其实是想给年轻的创作者、还有想参与科普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后来采访了几位之后,我就觉得年轻人可能需要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另外就是说在他比较迷茫的时候,我们能给他一些引导和力量,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活动,开始设计的时候,它不是一个什么大赛,一个什么大奖,我们其实就是希望能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能给予一些支持,然后这个活动,包括刚才我听了一些大咖、同学,还有我们的青蜜的合作伙伴,青蜜的雷总,还有果壳的吴总,还有我们各位的同事,我觉得大家都非常的用心,没有这么多功力的东西在里面,所有我就特别喜欢参与这样的活动,包括我们理事长石老师,他们大家都是一个同样的心情,就是说能为我们这个科普科幻出一些力,这是一方面的意思,其实我觉得因为我们这个活动也已经进行了一年了,其实也不是那么完美,还有好多地方我们需要改进的,未来比如说像这位同学说的插图啊,这些问题,我们也配合今年搞了一个插画的大赛,就是给我们现在的作品来画画,其实刚才我们也说创作型不止文字的,还有一些包括画画的,拍成视频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虽然我们这个活动今年是第一年,我就希望会越来越完善,我们也会有更多、更亲密的合作伙伴,今天江世亮江老师也来了,他是我们上海的,今年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长春、成都开了10次的活动,明年会有更多的地方活动,也希望大家都能加入,其实我们也一直在说,不是说让写的特别好的年轻人才能加入这个,就是说只要你有这个想法,希望能跟大家交流,展示你的作品,都可以来加入我们,感谢大家,也特别佩服你们,我在这么年轻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么好的想法,非常羡慕、佩服你们,谢谢!

吴欧:我们下午这个环节还是很紧凑的,我们现在请江世亮上来讲讲。

Image title

上海市科普作协秘书长江世亮老师发言

江世亮:刚才陈玲讲了,我们这次因为配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这个信任,让我们在上海举办两场(已经举办过一场,第二场就是现在我们的这个),8号、9号,这里结束了我们就回去了,所以我们的报名,从网上的报名系统来看,已经有40多位,前天还是37、8位,但是他们在科技馆,在自然博物馆,一下子就报名了8位,他们都是很资深,已经工作的有一定年限的年轻人,包括今天获奖的刘汉诚,也是我们首批的培训学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员。

从第一次的培训来看,我就觉得应该说大家都是有作品的,就是比较认真的,和以往的培训有点不一样,而且我们也是希望对他们有点帮助,所以我们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我们是力争两点:一是确实对学员的写作及作品,对他们的作品我们是很认真的看的,你们所有的学员的作品我们是请对路的专家来看,给一个专家大概5到6篇,每个人都要看,每个作品都要打分,提意见,所有我想着做一个小小的广告:愿意参加今年我们上海的培训的,明年可能也有啊,作为科普作协的一个尝试的科普科幻创作青年的培训活动,我们很愿意在上海作为一个点,多为未来的科幻创作的、原创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人才,我们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帮助,上海在这方面是有资源的,我们也有专业的机构、很好的专家,但是资源呢我们想多用在这上面,所以非常有幸,也感谢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对我们上海的信任,我们想着我们会再接再厉,把已有的事情做好,然后明年如果有需要,我们还是愿意承担、承办这样的活动,确实是储备我们的科普科幻创作人才,我们创作最需要的是人才,所以有一批作品已经看到,很兴奋,所以说祝贺你们,也为你们高兴!

吴欧:接下来一个环节叫冷酷到底,我们要开始投票了。我们的结果比较没有争议,我们严紫君获得最值得期待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伍洋获得最值得鼓励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接下来有请石顺科老师进行颁奖。

Image title

石顺科老师为两位创作者颁奖


Image title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分会场全体与会人员合影,新老科普工作者济济一堂,为我们的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点击回看科普科幻创作青年论坛上半场:科普科幻创作青年论坛——新手如何把一部科幻小说做大做强

评委团队
作者专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参与社团
组织机构
支持单位
协办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

钟晓工作室

联系方式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薛小燕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谢丹杨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扫一扫看手机版
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