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自举办以来,为广大青年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2023年,新一届大赛如期而至。为了启发广大科普爱好者的创作思路,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我们特邀“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星推官鲁超,向青年创作者分享他个人的科普创作经验、解构科普创作的常用思路。
鲁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解码科技史》栏目策划,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7年首届青年之星大赛获奖者。2018年出版的《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荣获2019年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化学会十佳推荐图书、江苏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在本次访谈中,鲁超为我们带来了对于科普创作的精彩见解。
Q:鲁超老师您好,感谢您担任“2023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的星推官,请您向广大的科普爱好者介绍一下自己。
A:大家好,我是鲁超,我的主业是在一家化学企业里面担任管理工作,业余时间我创作了很多的科普作品,其中包括已出版的《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就是把化学元素从氢元素一直写到第118枚元素。除此以外,我还在一些平台媒体上面也发表过一系列的科普文章。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我写的科普作品比较少,忙过这一段时间,我还会再继续投身科普事业,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Q:您在2017年参加过首届青年之星创作大赛,创作的《元素家族》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奖项。请问大赛对您的科普创作之路有何帮助?您对参与大赛有何感想?
A:2017年我曾经参加过首届科普科幻之星的比赛,我当时正好是在创作《元素家族》的过程中,也不知道这部作品能不能写完,然后我就把我最前面的几篇作为参赛作品投了上去。除此以外,我好像还写了一篇关于摩擦和润滑的(科普作品),正好是跟我们的工作比较相关的一篇科普。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这种态度,最终还是获得了优秀作品奖,我感觉比较欣慰,也对自己产生了一些信心。可能这也是支撑我把《元素家族》写完的一部分原因,也欢迎大家都来参加这种比赛锤炼一下自己。
Q:您为何愿意受邀担任大赛星推官,向大家推荐“科普中国青年之星创作大赛”?
A:其实现在我们中国的科普环境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包括我们的总书记都提到要把科学普及提升到和科学创新一样的高度。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应该讲有很多非常有才华的能人志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激发一下自己的表达欲,把跟自己的工作、跟自己的学习专业、跟自己的生活相关的这些东西给表达出来,让全社会都能看到。这也是我对大家报以的一个希望,希望大家都能参加这个比赛。
Q:本次大赛作品征集专题众多,包含“能源科技,创造低碳世界”,对于此专题,您能为大家解读一下参赛者们可以投什么类型的稿件吗?什么样的作品算是科普作品?
A:最近几年关于碳中和、碳达峰,也就是我们说的“双碳”是非常火热的一个概念,我们的习总书记也曾经对此高度评价: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性变革。也是跟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可能会改变我们的工作,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曾经写过一系列有关的文章,也算是比较有心得,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出发:第一个是我国的能源结构。我们希望我们的能源结构是非常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对于可再生能源,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对于跟化石燃料相关的能源,我们是希望能够继续改进。除此以外,经常被大家所忽视的就是对于林业的科普,对于森林的科普。现在越来越多的提出来一个叫碳汇的概念,也就是把二氧化碳,或者说把碳元素,把它能够给收集起来。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碳汇有三种,一个是森林碳汇,一个是海洋碳汇,还有一个就是人工碳汇。跟我们最直接相关的,也是最大的就是森林碳汇。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巴西等这些林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但在我国,是做的多说的少,在这方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非常专业,非常出色的科普。包括海洋也是一样的,海洋的碳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海洋科学的角度,去描述一下未来的一些发展。人工碳汇就更加火热了,就包括我们的化学方法,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方法来收集二氧化碳等等,我们现在的研究也是非常多。最后一个是我们现在讲的新能源,比如新能源汽车,还有氢能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大家应该能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一批科普文章。
Q:您创作的作品《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曾荣获2019年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化学会十佳推荐图书、江苏省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等众多大奖,能分享一下您的科普创作经验吗?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A:我的作品《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确确实实是获得了不少奖。我总结一下,我觉得首先我的这个选题还是比较不错的,好像我们中国还没有一部作品是把每一个化学元素都能够串起来的。另外它比较成功的一点就在于我不是为了写化学元素而写化学元素,而是把化学元素在物理上、化学上、生物上的一些应用,甚至在经济学、在历史、在军事上的一些用途都把它给融会贯通在一起了。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科普,要不然的话就变成科学论文,或者说是说明书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科普存在的一个意义,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讲科学,科学是分科而学。分科而学当然是很重要,就是我们社会的发展就是越来越深入的社会分工,但是很多时候你去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各种科学的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聚焦于交叉科学。总结一下,回顾一下我们人类的历史,很多时候是各种科学它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这种时候就特别重要。另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我在写科学史的时候,我也是特别注重,就是每一个科技的要点,它在于人类的发展史上地位和它的影响意义,我觉得这一点也挺重要的,就是我们人类从这个茹毛饮血的时候一直发展到现在,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就相当于我们是在攀登一条科技树,这条科技树上的每一个点,它也不是光秃秃的、孤零零的,而是跟其他的一些科技点、科技树,是都有交集都有关系都有关联的,所以有些时候,比如说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以前非常难的一些科学问题也不再艰难了。在某些理论科学的方面得到一些创新点以后,我们就会拥有更加丰富的和深刻的一些技术武器,这样对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又有划时代的甚至是数量级的一个提升,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我觉得在这些点上面,大家也可以投入一些关注,尤其是现在我们处于人类的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整个宇宙中有这么多的资源,另外一方面,我们却受制于我们自身文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战争、贫困,还有我们现在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可以从这些角度出发,通过我们的科普甚至是科幻,用我们的幻想来帮大家去寻找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
Q:非常感谢鲁超老师,您有什么想对广大参赛者说的吗?
A:我一直是觉得科学普及非常重要,是科学研究的象牙塔与大众之间的一座桥梁。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我们的科普事业里面,来把这个桥梁做得更加的坚固,更加的踏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