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网
协办单位: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 2017-2021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版权所有京ICP备16066679号-1
松果体区肿瘤一般较为少见,松果体肿瘤成人及儿童均可患病,多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多为男孩。松果体囊肿的起源还未定论,有人认为其来源于松果体的退变。其病理和组织学特点为:松果体囊肿可呈单房或多房,囊壁为三层。内层由胶样组织组成,中间层由松果体实质组织组成,外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囊内液体为蛋白质成分,也可有血性成分。但在确诊的松果体病变临床案例中,我们发现,肿瘤较小时一般无临床症状。肿瘤较大后,可压迫中脑导水管及三脑室引起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疼、呕吐症状。侵犯中脑背盖还可出现以上困难。
松果体相关疾病是一类少见的内分泌腺疾病。其中松果体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以下,松果体钙化不少见,松果体发育不全及囊肿偶尔会有。松果体肿瘤成人及儿童均可患病,多见于10~25岁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多为男孩。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松果体肿瘤居于上丘脑的要害部位,手术摘除难度较大。当临床指征明显时松果体瘤已不能摘除,手术死亡率高,手术的危险性强。生殖细胞瘤、绒毛膜癌等对细胞毒化疗敏感,所以应该争取做诊断性开颅探查,做活检得到确切病理诊断。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尽量手术切除。对颅内生殖细胞瘤应作全颅及脊柱预防性X射线放射治疗,以防止其沿神经轴种殖。目前对化学治疗的经验甚少。松果体钙化病例中,在松果体结缔组织中有脑沙,是松果体细胞分泌的基质钙化而成,大小约为1mm,表现为钙化的粒状或同心圆结构,松果体钙化由幼儿期开始,其大小、数量随年龄增加,至青春期可在颅骨X射线片上表现为钙斑,成年后松果体钙的总含量恒定,不再随年龄而增加。松果体钙化是其分泌活动的结果,并不影响其功能,不是萎缩退化的象征。松果体发育不全较为少见,多伴有性早熟及垂体功能损害。松果体囊肿,是由松果体隐窝衍变而来,并不需手术切除。
松果体区肿瘤病人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应做好好术后生命体征及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当持续使用镇静剂和麻醉药的观察和护理,对生命体征和引流管进行观察及护理,拔气管插管时做好充分准备与配合工作。
文章从科学、宗教、哲学等多角度入手对松果体进行探讨,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对机理阐释深入。然而紧凑有余,轻松不足,读者阅读时难免感到艰涩难懂。
2017-11-08 10:05 匿名 ——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性质的科普文章是比较优秀的。 不管是 “第三只眼睛”的标题还是开头有关二郎神的联想,这种对松果体具象化形态的赋予使文章具有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强烈吸引读者兴趣的同时又使人难以忘记——第一印象总是最难以磨灭,这类“当头一棒”的感性认知对于一篇科普文章是很难得的,有作者的思考的其中。文章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又有宗教与历史上的牵涉,颇有爱因斯坦拉小提琴的geek优雅范儿。 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本文虽行文流畅却过于紧凑,相当艰深——科普文章需作者大量的思考,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阅读者并没有作者一般的思考过程,应在行文里尽量给初次接触知识的读者以思考的喘息空间,否则初读便是头昏脑涨,思路打架。科普文章的阅读性是很重要的一环,倒不如效仿白居易,让八十老妪也应读得。
2017-11-08 05:54 石冀青 ——
文章选题的切入点颇有新意,从宗教哲学等角度引入对松果体的探讨,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普文章的观点还是要立足于科学事实,对于一些未知现象的猜想要有一定的限度并标出是猜想。此外,第四章与前文衔接有些薄弱。
2017-11-07 17:16 匿名 ——
所谓的干货堆砌。光是第一自然段,就提到了四五种未经解释的科学概念。作者显然是中招了“知识的诅咒”,学习了一种知识后,就再也无法理解不懂这个知识的人在想什么了。
2017-11-06 13:27 高爽 ——
本文是一篇较优秀的科普类文章,标题新颖吸引读者。开头亦以二郎神入题可谓巧妙的一笔。而文章内容丰富以松果体为中心分为六章,结构清晰向读者展现了松果体的神奇之处,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 不足之处便是文章主题语言应更接地气。
2017-11-04 15:53 匿名 ——
选题和文笔俱佳。但要把握参考资料的可靠性,如:“俄罗斯版本的《知识就是力量》中说:大脑将宇宙中的能量汇集起来,而身体与地面振荡保持一致。所以,松果体能够从宇宙获得超凡的想象力,将其化作神经冲动,到达丘脑下部。”——这种说法就不够严谨。 而且,一些将宗教内容与科学内容划等号的说法也要慎用。如:“松果体即道家所谓的天眼,佛家言识海,亦称天眼证智通。”
2017-11-04 15:09 匿名 ——
文章以第三只眼为题,非常巧妙地吸引读者去阅读。文中的有大量的研究史实和证据。整体来看是一篇不错的科普文章。文章的书写风格还需要再通俗化,使用的语言还需要减少专业词汇和专业描述。文中引用了较多的传说、宗教猜想等内容,建议作者谨慎使用,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是现在伪科学、超自然现象研究组织较多引用和研究的领域,甚至有论文称通过脑科学研究能够证明上帝一直存在等等,如果无法很好地把握宗教色彩和迷信色彩的传说,尽量少用。
2017-11-02 10:37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