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个人简介:苏丹红,高校科幻平台编委,第二届“星火学院”学员,科幻爱好者、科幻创作新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环境工程系,现为环境工程师,作品有《重返月球》《红雨》《先发制人》等。

苏丹红: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学生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科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苏丹红:从杂志《小哥白尼》到《海底两万里》再到《卫斯理》系列,科学和科幻从小就一直伴随在我身边;而我真正开始尝试科幻创作则是在去年9月份。可以说科幻丰富了我的过去,也将充实我的未来。

学生记者:有什么您特别喜欢的科幻小说或者科幻作家吗?可以简单分享一下吗?

苏丹红:说来惭愧,我阅读的科幻作品其实非常少。除了刘慈欣老师的《三体》外,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何夕老师的《天年》。这两部作品在内容上都具备充足的科学想象;而在精神方面都展现了人类作为沧海一粟的脆弱与渺小,同时也呈现出人类在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勇气与意志。

学生记者:您参加过哪些有关科幻的活动,这些活动对您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

苏丹红:我参加的科幻相关的活动比较少,先前在学校里参加过上海大学科幻社组织的一次以电影《流浪地球》为故事背景的辩论赛。准备辩论赛的时候,为了做足功课,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让我形成了在创作过程中多读文献的好习惯。去年9月尝试了科幻创作并投稿到“小科幻”公众号,参加当期的“千里码”比赛,年底的时候也参加了上海大学科幻社的微小说创作比赛。今年3月,我参加了高校科幻平台主办的“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班,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同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作圈子,这对我们保持持续的创作热情很有帮助。现在自己也成为了平台编委的一员,参与到核心创作团的组织工作中,相信可以和大家一起在未来收获更多科幻创作的成绩。

学生记者:您的获奖作品《热泵》情感真挚,而且其中涉及不少硬核的科学知识,可以分享一下灵感来源吗?

苏丹红:真挚倒也谈不上,我最不擅长的其实是描写人的情感(捂脸)。《热泵》其实最早的名字我定的是《地源热泵》,也就是本文中出现的科幻设定。考虑到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所以选择了更广义的热泵作为标题。我曾有幸在6月份参加了上海市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十八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之“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地热资源利用”专题分论坛,学习了很多有关地热能利用相关的从理论到应用的知识,因此产生了将地源热泵作为科幻设定的想法。其实地源热泵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热能进行能源生产或是调节建筑物温度的绿色能源装置。由于目前对深层地热能(钻井深度大于3000 m)的利用尚未大规模开展,因此在我看来这也为科幻创作留出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过既然选择要钻到地幔汲取地热能,为什么不选择工作量显然更小的出发点,比如马里亚纳海沟?再者,根据目前学界已有的“地幔热柱”假说,亚欧板块的热柱呈现出的是下沉冷流的特性,那在文中的世界里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一超深层地热能呢?

于是乎,就有了南马热柱这个带有补充性质的设定。它的出现解释了前面的两个疑问,也引出了故事的另一个线索,也就是地心存在大量放射性物质持续放热维持地球内部温度的假说,我也得以借助这个假说完善反派试图灭世的故事情节。

学生记者:在小说中,许国青对南马工程的情感和最后关闭南马工程的情节令人动容,在您心中科学精神是什么样的?

苏丹红:我心中的科学精神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认识自然,以坚持不懈的姿态探索万物,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世界,永远都要绷紧责任意识这根弦。

学生记者:您觉得在创作中映射现实和畅想未来是否冲突,如何将两者很好地进行结合?

苏丹红:完全不冲突。现实是人的现实,未来是未来人的现实,现实的矛盾可能会在未来换一个表现形式,但不代表它会消失。因此,用未来的矛盾映射现在的现实更有可能帮助现在的人们把握现实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是科幻小说被广泛称作思想实验的原因之一。

学生记者:很多科幻征文比赛都提倡所谓的“硬科幻”写作,在您看来写“硬科幻”需要具备怎样的科学基础?

苏丹红: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这是我认为的进行一些“硬科幻”创作所需要的思想基础。至于学识上的不足则是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的:在不了解的领域则可以通过阅读文献综述了解行业发展,再根据在某一方面的想象阅读一些特定方向上的论文,最后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生记者:目前创作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节奏,接下来会有哪些创作计划?

苏丹红:8月份向“小科幻”投稿一篇短篇后,就没有再完整地创作出一篇自己还算满意的文章,或许自己还需要再整理好思绪,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继续沉淀一段时间。

学生记者: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苏丹红:就分享一点心得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但请记得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要尝试跨出那一步,勇敢地去自己未知的领域探索。

学生记者:平常有什么兴趣爱好,您认为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

苏丹红:爱好是写科幻,灵感来的时候,创作的欲望比原先所有吸引我的东西都更具有吸引力。理想的生活状态是规律的生活,然而这显然难以长久维持,因此比起保持状态,我想我更应当掌握应变的能力。

学生记者: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苏丹红:感谢每一位愿意阅读我作品的读者,在我卸载Word之前我一定会继续创作一些也许是“垃圾”的文字来折磨大家的(笑)。

(学生记者:张文琦)

上一篇:

毕思昭: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下一篇:

廖康:以星辰书写我志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