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作者简介: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管理部)副主任,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童过敏学组委员,重庆市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儿童健康管理等。积极投身儿童健康与疾病科普工作,撰写科普文章数十篇,每年开展各类科普讲座十余次。

丁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学生记者:您认为科普的意义是什么?

丁媛:科普顾名思义,科学与普及,我认为科普有两个层面的意义,首先通过科普工作,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可以给大众传播专业的理论知识,分享自己的经验等,让大家能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这也是普及的意义;其实科普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意义,就是通过长期、专业、有效的科普工作,能够真正把“科学”的理念种植在大众心中,养成尊重科学、独立思考的习惯,真正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学生记者:您的专业和工作对科普产生过哪些影响呢?

丁媛:我是一名儿科医生,平时在接诊患者时,也非常注意了解家长是否储备了关于儿童健康和疾病的一些知识,有没有什么误区。在给予患者医学治疗的同时,也很注重给家长和孩子科普一些健康常识。可以说我每天进行医疗工作的同时都在做科普工作。

学生记者:您觉得中国科普达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丁媛:目前我国科普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出现了一些科普团队,也有很多行业内的专家逐渐开始参与大众科普。但是,我认为目前我们的科普还存在专业科普团队数量有限、科普对象不精准、科普形式不够丰富等困难。

学生记者:偶尔会从新闻中看到父母给儿童吃了过多的补品,我们应该更注意给养不足还是营养过剩?

丁媛:通常情况下,膳食均衡的孩子是不容易缺乏营养素的,所以不推荐进食补品。如果有饮食不均衡或疾病等特殊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补充。

学生记者:维生素家族有很多种维生素,您为什么选择维生素D进行科普呢?

丁媛: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微量营养素,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包含维生素A、D、E、K(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其中维生素D对于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钙吸收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众往往把“维生素D缺乏”和“缺钙”弄混淆,很容易掉入“补钙”的误区而忽视了维生素D的补充,所以想到选择维生素D这个点进行科普。

学生记者:作为一名医生,您是如何平衡职业、生活与科普的?

丁媛:其实医生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可以帮助别人的机会。在我们医疗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实在我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已经穿插了很多科普的工作,同时我发现科普工作如果做好了,在临床工作中跟家长的沟通也会相对顺利很多,更有利于孩子疾病恢复和健康成长,所以这几方面完全没有冲突。

学生记者:您对自己的读者有什么想说的话吗,或者您还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丁媛: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特别希望家长们可以多多了解儿童健康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学生记者:您认为作为一个科普作者,应该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和标准?

丁媛:作为一个科普作者,首先要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其次对科普对象要有比较精准的定位,还要不断学习掌握科普作品的写作方法,从而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

(学生记者:姚卓)

上一篇:

陈航:爱好科普写作的普通理工生

下一篇:

陈友浩:科普工作服务于患者,也利于医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