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个人简介:李雪梅,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上海科技馆馆员,就职于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上海科技馆分馆),从事科普讲解、教育活动研发与实施、科学表演等工作。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获2019科普文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创作潜力奖、2019年上海市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一等奖、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科学实验赛一等奖、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学生记者:很荣幸能开始这次采访,您能否谈谈此次获奖作品《你以为你“貌赛潘安”,还不是我有四色视觉》的创作相关故事呢?

李雪梅:这篇文章是介绍鸟类视觉的,人类可以看到红黄蓝三色视觉,而鸟类还能见到人类无法见到的紫外线。之所以想到这个选题,是因为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缤纷生命展区,有很多漂亮的鸟类标本,我很喜欢去观察它们炫目的外表。有一天路过那里,我突然想:鸟儿的眼睛里世界是怎样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有了这篇文章。

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学生记者:您是如何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结缘的呢?您觉得青年之星计划对您这样的青年创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李雪梅:这是一个偶然。2019年我在朋友圈看到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的培训招募信息,培训正好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于是我发送了简历,很幸运入选成为上海站的学员。因为对场馆情况熟悉,2019年、2020年这两年的培训,我都参与了学员们的入馆接待工作。

青年之星计划,首先是一个接受专业科普写作训练的平台,邀请了很多科普写作的大咖主讲,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年创作者们打好基础。其次,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再次,这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青年创作者的作品得到大众的点评与认可。

学生记者:您是否愿意谈谈之前的作品《一粒稻种的初心》与《鹤鸣九皋》呢?

李雪梅:这两篇作品是2019年科普科幻之星计划的参赛作品。《一粒稻种的初心》是科普作品,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特点及推广情况。这篇文章的修改过程中,我请教了复旦大学的卢宝荣教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夏辉博士,在他们的帮助下,稿件的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获得了“创作潜力奖”。《鹤鸣九皋》是我在科幻方面的一个尝试,也是一直想写出来的关于人类面对地球灾难后进行星际航行的脑洞,获得了“8月份人气奖”。

学生记者:您是以什么样的契机进入科普行业的呢?

李雪梅:进入科普行业的契机,是入职上海科技馆。我一直对博物馆非常有兴趣。作为上海科技馆的分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对我很有吸引力,2015年刚开馆我就慕名来打卡,在展陈中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后来很幸运地在这里从事科普工作,也接受了很多专业的科普工作培训,我开始思考如何把专业背景与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我把甲骨文的字形与动物形象联系起来,让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以游戏的方式了解古人造字的方法。

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学生记者:您平时喜欢看什么书?

李雪梅:我喜欢看的书比较杂,人文历史类、生命科学类的都有。最近在看《大流感》,是已故的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翻译的,在疫情背景下读这本书能给我很多思考。同时,我也在学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学生记者:您经常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对于一些网络热议话题,您身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是什么呢?可以详细讲讲吗?

李雪梅: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甄别信息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在自媒体时代,伪科普、假科普内容时常出现,而且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科普人要避免做虚假内容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另一方面,要擅长跟“好热点”,并跟好“热点”。科普工作者需要为公众科普热点事件中的信息盲点,让大众从“是什么”层面,进入到“为什么”“怎么办”层面。

学生记者:科普在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李雪梅:小时候,自己更多的是一个科普信息的接受者,喜欢捧着《十万个为什么》看。现在同样是一个科普信息的接受者,经常会在公众号、B站、知乎搜搜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会阅读一些科普书籍和文章。同时,自己也是一个科普信息的传播者,在做教育活动或者科普讲解的过程中,为观众解答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收到感谢时,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学生记者:您觉得当下科普作者面临着怎样的环境?造成这种情境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雪梅:科普作者其实生活于一个很好的时代,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当下社会方面,都在鼓励科普输出。创作者的输出渠道也有很多,文章、短视频、云展览还有科普活动等,都能让创作者的作品有被认识和接受的机会,甚至还能产生科普“网红”。

学生记者:除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外,您有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活动是什么?

李雪梅:我参加过很多科普科幻相关活动,上海科技馆已经有了系列的科普品牌活动,我有参与一些活动的研发与实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参加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在比赛中,我们进行了科学实验表演。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从确定选题、道具制作、排练,到最后表演,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这次比赛,让我的收获非常大。

学生记者:我们知道您是上海科技馆的馆员,对于许多小朋友大朋友而言,科技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哪些工作中的趣事可以分享?

李雪梅:今年的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夜”,我做了一次“家国情怀”主题讲解,基于展区中的展品为观众分享了背后的科学家故事。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一位小观众一直紧紧跟随,本来30分钟的讲解后来讲到了50分钟。结束后她对我说还想听,以后还要来自然博物馆。她在博物馆收获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并对我的工作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让我感动了很久,这是科普人与观众的双向奔赴。

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学生记者: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科普创作者,您有什么想分享给新人作者的话吗?

李雪梅:坚持学习,坚持创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学生记者: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雪梅:希望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越办越好,让更多的科普创作者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创作出好作品。

(学生记者:周杭)

上一篇:

张馨木:科普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

下一篇:

张锋:地学科普揭天地运行之秘,示古今造化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