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地学科普揭天地运行之秘,示古今造化之奇

个人简介:张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古生物学与地质学研究与科普工作。发表科研科普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5部,翻译著作1部。

张锋:地学科普揭天地运行之秘,示古今造化之奇

学生记者:很荣幸能开始这次采访,您能否谈谈此次获奖作品《牛的起源与演化》的创作相关故事呢?

张锋:我一直在写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系列科普文章,2021年是牛年,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科普一下牛这种大众既熟悉又陌生,且又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伟大动物。

学生记者:您是如何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结缘的呢?您觉得青年之星计划对您这样的青年创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张锋: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结缘要感谢重庆科普作家协会,这个计划对我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增加了我的创作动力和热情,未来我要把科普创作深入下去,力争为大众带来更多科普作品,让大家更多关注生命起源与演化。

学生记者:您在动物起源与演化方面发表过10篇科普文章,是什么让您想要去写这样一个系列的科普作品呢?

张锋:如上文,我个人觉得社会大众对动物的前世今生既熟悉又陌生,鲜有动物主题式的科普内容,而这种方式大家可能会更有兴趣也更易于接受,由此萌生了系列创作的想法。

学生记者:您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从事古生物学及地质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您认为科普古生物和地质学有怎样的意义呢?

张锋:古生物和地质学是地学科普乃至整个科普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让大家了解地球生命历史和地球演变历史,对人类未来有着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可以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性格塑造也有积极作用。

学生记者:在您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牛的起源与演化进行介绍,还融合了历史人文。在这里是否能详细谈谈,您觉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牛种演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张锋:牛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人类生产生活,人类在自身社会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给牛也不断赋予了与自然属性同等重要的社会属性。由此改变了牛家族的结构和演化路径。同时,牛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从牛的角度看,也可以说牛改变了人。因此人类对牛最大的影响就是让牛变得“是牛也不是牛”。

学生记者:您说过经常会在外出的时候看看有没有化石可以捡,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个新奇的说法,对于从事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讲,是否还有这样的接地气的趣事呢?对于日常生活,地质学和古生物的科普能够带来哪些影响?

张锋:除了捡化石,还有很多接地气的事情。例如江边河边捡鹅卵石,常常会发现鹅卵石上面有很好的图案,像动物造型、山川日月、诗情画意等。或者石头本身造型独特,这些石头就被称为奇石或观赏石,既可以作为收藏,还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

其实,地质学和古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矿物和化石,像我们住的楼房所用的水泥来自于灰岩,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远古生命的形象,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科普告诉大家我们生活的家园环境是怎样一回事,对于大众了解地学这门大科学非常重要。

学生记者:关于古生物目前学术界是否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成果跟我们的日常会有哪些关联呢?

张锋:目前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尤其是生物学的融入给古生物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从生命起源到恐龙生理,成果丰硕。很多成果对于我们地球观、生命观、自然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生记者:科普在您人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张锋:科普在我人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增加了我的阅读量,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有了更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可以说科普提高了我的人生境界。

学生记者:除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外,您有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张锋:我还参加过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的科普科幻论坛和研讨会等,受益颇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多位科幻大咖的言谈思想,让我备受启迪,开始了古生物与科幻相结合的相关创作。

学生记者:我们知道您经常进行地质考察,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让您印象深刻的事件吗?

张锋:印象最深的是在重庆酉阳首次发现了中国南方最大规模的寒武纪叠层石,后来根据我的发现,当地打造了一个网红景点——叠石花谷,极大地助力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可能是我一生最大的发现了。还有就是首次探秘远古巴蜀湖的波痕现象,通过对波痕现象及相关贝壳化石的分析,可以揭示出重庆乃至四川盆地从海洋到湖泊再到陆地的演变历史,这与其他很多地方沧海变桑田是有所不同的,中间多了一个湖泊阶段,而且这个湖泊经研究发现是最早古长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江的起源找到了证据。这些故事讲起来十分有意思。

学生记者:有哪些工作中的趣事可以分享?

张锋:说一件好玩的事情。有一次,我们带领一位外国友人出野外找化石,出门的时候,他一再强调要带够食物,尤其是他推荐的食物。结果那一天怎么找也找不到化石,所带的食物也吃完了,当时又急又饿。而位置正好在玉米地边上,于是村民向导提出只要付钱就可以帮我们烤玉米。我们就答应了。没想到他烤的玉米又香又甜,我们每个人都吃撑了。第二天我们又出发继续寻找化石,当我把包装满的时候,发现外国友人的包里除了必要工具,居然没有食物,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就想吃烤玉米。当天又满足了他的愿望。而没想到的是,我们吃完后,把烤玉米的地方打扫了一下,结果发现了一个滚石上居然有化石,顺着这个线索我们成功地发现了想要的化石。这个波折给化石之旅平添了几分乐趣。

学生记者:除了日常的科普类写作和外出考察,您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张锋:我还喜欢读书、足球(我是铁杆球迷)、乒乓球、骑车、夜跑等。我很喜欢一句话: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学生记者:最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锋:最后想说的是,科普创作需情怀,不问收获问耕耘。

(学生记者:周杭)

上一篇:

李雪梅:科普工作者的写作修炼路径

下一篇:

张育新、郭梓阳:科学地思考——传递科学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