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善霞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邹贞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7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作者简介:星河,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创作,著有科幻作品《网络游戏联军》《残缺的磁痕》等数十部,著有科幻电影评述“视觉的冲击”丛书,主编《中国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说”(漓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发表作品数百万字。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宋庆龄奖、冰心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银河奖等诸多奖励。2007年被授予“在科普编创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
2020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征文活动 http://sci.kpcswa.org.cn/ 正在进行中,请踊跃投稿!
本次直播课为202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在线公开课。面向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历届参赛作者、专家评委、社团评委及对科幻阅读和创作感兴趣的人士,旨在帮助大家在科幻创作中得到更好的提升。以下文字根据星河老师当天直播实录整理而成。
大家好,我是科幻作家星河。今天我们看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的征文活动,今天我和大家来做一些有关科幻写作的交流,今天主要讲的是:怎么来入手科幻写作,怎么来上手科幻写作。
这次培训题目叫“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这个特殊是怎么特殊,我们特殊在什么地方,之后我们会详细解释。首先,要做科幻创作基本有这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幻”,这是基本的;第二,我们再看一下我们的征文适合写哪样形式的科幻;第三,我们需要了解更深一步——在征文以外,你的作品受众是所有的读者,不仅仅局限于给评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来去创作科幻。
一、谈谈“什么是科幻”
第一步我们就看“什么是科幻”,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老调常谈,实际上我还要强调一些问题,在我做评委的这几届征文比赛中,我已经发现几个比较重要、显著的问题,那就是“科幻”和“奇幻”的区别、“科幻”和“科普”的区别。
首先,“科幻”严格来说应该是“science fiction”,简称是“sf”。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最标准的科幻文学。我们再来看“奇幻”,“奇幻”这个词曾经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我们曾经翻译成“玄幻”,这个是一位香港作家黄易创作的名字,他自己写的一些作品是带有幻想、带有武侠的冒险小说,他自称为“玄幻”,那么这个“玄幻”就比较窄。当时还有人翻译成“魔幻”,然而它和文学史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容易混淆,所以我们没有用。最终我们用的就是“奇幻”。
对于这种奇幻,我们不做严格定义。我们知道一些很著名的作品,比如《哈利波特》、《指环王》,从这些奇幻作品中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哈利波特是如何让笤帚飞起来?他要施段魔法念段咒语,笤帚就飞了。所以奇幻作品是以这种咒语、巫师、魔法等内容为基础的一种幻想文学作品。
那么科幻作品会怎么做?比如科幻作品也写一个飞笤帚,它就需要加一些电路、电流、电压和电池,这给人感觉就好像加了一些机械装置和电子装置。别人会说:“你这也不是真正的现实。”这个幻想是以科学为基础的,虽然这些科学有些可能也没有实现,或者也不一定准确,但至少它可以自圆其说。我们讲科幻小说里的科学要自圆其说,要自洽。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幻”和“奇幻”的区别。
如果你写成一个作品,作品中也有科学家,也设计了一些小技术,最后的根本却还是奇幻、魔法的内容,那么这一类我们认为它不像是科幻,这是我觉得两者的一个区别。我看到有的稿子就是这样,他的文章中也有科学家和技术,动不动也是23世纪,但是它的内容与魔法无异,这个是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那么另外一些问题是“科普”,这个问题不是很多但是存在,比如之前我就遇到一个很典型的作品,这个作品不是讲述一个单纯的知识,有具体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人物基本上是比较苍白单调的,人物是用来串场的,那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医学科学知识,内容是一位老师发明了一个东西,学生问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就回答,形式更像问答类,整个作品就是这样。这个更介乎是一个科普,只不过你用人物把内容串起来。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动脑筋爷爷》,说来说去是用一种很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小朋友科普知识。科学知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科普,它不是一个文学故事,所以大家应该尽量避免。虽然你可能有很多科学上的想法,但你要用故事或用文学的手段把它发挥出来。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科幻”和“奇幻”和“科普”的区别,那么在征文当中,如果比赛要求写科幻小说,那么就不应该简单的写成后面这两个。
二、科幻作品多种类型细分
我们科幻投稿的时候,可能有这么些分类:
你想反映一种哲理,想表达你一种观点,这是哲理的科幻;你想反映出你的一种科技想法,这个想法在科技上很有意义,这是科技上的科幻;有些朋友的文章偏文学,这是文学性的科幻;那么畅销类的作品,它实际上就是纯粹的畅销小说,但它是有一些科技内容在里面;还一类是科幻小品,科幻小品不是一个很有血有肉的丰满故事,它反映一个小道理,具有一定小谐趣,类似这种文章我们称它为科幻小品,这种科技小品写好了也非常漂亮。
1、哲理性科幻
我们先说哲理性的,哲理性的科幻小说在咱们朋友的征文当中大量的出现,基本上就是为了反映一个道理。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大家发展科技,不注重环境,最终导致地球资源枯竭,最后得出我们对自然应该怎么样的积极结论,这是一种套路。还有关于战争的、关于做克隆人的、关于做人工智能的内容,都是这一类,文章根本还是想反映一种哲理。我们征文可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如果你在有限的字数中没有把故事表现好就扯出一条条哲理,最后就会显得很干,说教味非常的浓。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在征文当中写这种东西。
第一条我们要说“什么是科幻”,这个说完了。第二条我们说是征文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看一些经典的作品,我估计有很多朋友读过《冷酷的平衡》,我简单说一下这个故事,它实际上写的是一艘飞船要向另一个星球运送药品,在飞船准备光速飞行之前,宇航员要甩掉飞船中的多余物品,但这时宇航员发现货舱里多了60千克或者50千克的重量,很显然这个重量是一个偷渡人的重量,偷渡客想通过飞船偷溜出去。宇航员让偷渡客从货舱中出来,出来一看偷渡客是个姑娘,他有点不忍心的询问女孩为何要偷渡,这女孩说:“这艘飞船要给其他星球送药品,我听说了那个星球爆发瘟疫,我哥哥现在就在那个星球上,他也患上了瘟疫,我跟他感情非常深,现在我急于去看他,所以我就混上了这艘飞船。” 船长说,现在他要加速,他就必须把物品甩掉。我们学过基本的物理都知道,飞船在加速的时候,所载质量太大飞船就达不到足够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船长就要把小女孩清出去,否则飞船达不到足够的速度,药品就不能按时到达那个星球,哥哥就得死。在这种情况下那姑娘最终还是离开了飞船。所以这个故事就叫《冷酷的平衡》。
在宇宙规律当中,在这种自然规律当中,你没有任何可以商量余地。当然这个故事可能太冷酷,后来负责这篇文章的编辑也认为结局让人太不舒服,最后据说作者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改变了一个结局,让姑娘活下来了。当然这个震撼力就没有那么强了。
这个故事它反映的是一种哲理,在这种自然铁律之下,没有任何商量可言,但你所写的故事有他写的有深度吗?这也是一个小短篇,如果你仅仅的是写了因为人类没有好好的爱护环境,导致地球崩溃,用了一些空洞的概念性的东西来说这些事,最后得出结论说自然铁律不可违反,那这样是不是过于没有说服力?所以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这篇的作品。
再看一位哲理性的科幻作家——奥尔迪斯,奥尔迪斯是英国的科幻作家,他写过一篇科幻史叫做《亿万年狂欢》。这本书很有意思,奥尔迪斯在这本书里写过这么一句话说:“雨果跟斯巴克对科幻事业的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我们知道雨果是被奉为科幻的一个祖师,他为什么观点如此不同呢?这是因为英国人对科幻的看法,和美国人雨果的看法是不大相同的。
奥尔迪斯写过一个短篇叫《户外》,也是一部哲理性的科幻作品,写得非常漂亮。这个故事文字有一些晦涩,文章中运用了相对文学性的一些手法。《户外》写的是一群伪装成地球人的外星人的非人本性,故事中的外星人有一个特征,外星人可以隐藏到人群当中,化装成人,可以完全以人的形象生活。有一次一艘外星飞船坠落在一片沙漠里,这些外星人就换了一种失忆症,忘了自己是谁,人类马上把这个地方圈起来,安排一些小组研究这些外星人。小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足不出户”,他们从来不走出房子,主人公和一些人住在一起,每天到饭点的时候拉开柜橱门就有饭,没事的时候他们就聊天打牌无所事事。有一天,主人公发现有人晚上偷偷的出去,白天又偷偷的回来,他就觉得这事很奇怪,但他没有勇气走出房间。之后有一天又发生奇怪的事情,打开柜橱门没有出现饭,钢琴上面突然出现一个宇宙飞船的模型,这都是一些极度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主人公感到压力越来越大,他突然意识到这是怎么回事,然后拉开门直接冲到户外。主人公一直跑到了有士兵驻扎的地方才停下,他看到一名军官,军官对他说,你用了4年才从屋子里出来,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现外星人在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就会恢复原形,现在我们给了外星人足够的压力,他们就会变形,现在你看有一个外星人正在恢复成怪兽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一直有人和外星人们在一块,所以主人公看到那个夜出的人并不奇怪,那是人类在换班,每个小组就有一个人。主人公说,如果每个小组只有一个人类,那他是谁呢?军官对他说,你就是他们当中最顽固的那一个,你已经顽固到了连自己是谁都忘记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但克服了自己的恐惧,而且还敢开门一直跑到这里,可见你是隐藏多深的人。然后主人公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流沙一样逝去,他就一点点变形恢复原状。最后军官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内在的非人性终将使你们暴露,而不管你们的外形多么像人。”
这篇故事的概念性太强,它带有“新浪潮”特点,也就是说文学性的隐喻性比较强,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大家要写哲理性科幻作品最基本也要写到奥尔迪斯水准,如果你的故事不能像这篇一样精彩,或者你不能做到把一个简单的故事都叙述出来,我觉得这种哲理性的东西我们还是不写为好,我只是建议在征文中不要这么写。
2、科技性科幻
有关科技性的科幻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示一种科幻里的科学,这个做法在短篇里效果不会理想,在这一次征文当中我看到有些人的想法非常好,他们拿出历史上的一些难题和困惑进行了解读,解读的也非常好。但从文学角度来说,文章还是有所欠缺,准确来说这篇文章不是一个小说,它纯粹是你做的一个文字的思想实验,在征文中最好不要这么写。
我们国内刚出了一本哈尔·克莱门特的短篇集,他很出名的一部作品叫《重力的使命》。 这个星球的形状呈现着明显的橄榄状,他的赤道和两极的重力是绝对不一样的,根据平方反比律来算,这个地方在重力很小的地方,生物可以长得很大,在重力很大的地方,生物长得较小。在这整个漫长的星球发展过程当中,你会看到不同的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下产生不同的生命。这个作品的故事背景就是如此,它的科技性非常强,作者哈尔克莱门特本身是一个中学的科学教师,所以他特别喜欢这一类,你读起他的作品来会感受到一种科技上精彩。
克拉克是我们最熟悉的,也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位科幻作家,他的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科幻作品。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部作品它描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但是它所描写的未来2001年是1968年的未来,现在我们好像已经远远过去,但实际上小说中的一些东西我们还并没有实现。我把这部作品放在科技这里是为什么呢?克拉克一直有一个念头“所谓科学本身就是美的”,所以我不需要去描写风景的美,我不需要去丰满人物的性格,我不需要你强调这么多的文学化的东西,我就强调科学本身的美。在科幻当中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在征文的小小篇幅里,我担心你可能完不成这个工作,我们想要去模仿,想要去突破可能比较困难。
我们再来看一下更极端的纯粹科学家写的科幻。
第一个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我们都知道他是俄罗斯的宇航之父,他又是俄罗斯的科幻之父,在他那个时代研究宇航特别不受重视,当时科学界对宇航是非常的反感的,以至于只要你在学术论文当中,或者你在题目里只要出现了“宇航”、“太空”、“太空航行”等这类的词,这篇论文直接就pass掉,大家就认为这篇论文不科学,所以当时有很多的科学家都在这上翻了跟头。
美国著名的火箭之父戈达德写过一篇论文,叫做《一种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这篇论文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戈达德想说飞到月球上去,然而他一说“飞向月球”他的论文就会被pass掉,所以标题只能表达出达到极大高度的意思。齐奥尔科夫斯基也遇到了一些同样的情况,他的科学论文不被接受,他在宇航方面的想法也不被人接受,他就把这些想法写成故事,反映到文学作品当中。齐奥尔科夫斯基写了在地球之外一些太空站的故事,写了如何在太空站生活的故事,故事不是特别精彩但描写的十分真实。
另一名科幻作家叫做霍伊尔,他同样也是一个科学家,是美国的天文学家。他是获得认可是因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宇宙诞生理论叫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原来学术名称为宇宙膨胀理论。大爆炸理论是霍伊尔讽刺这个理论所起的名字。他写过一部科幻小说叫做《暗黑星云》,小说中的整个星云是一个智慧,外界给它一定刺激它会有反应。这么庞大的一个故事,科学上的想法突破性也很强,但也没有那么好的故事性。
我们再看一部科学家写的还算成功的科幻作品,作者名叫卡尔·萨根,我们都知道他实际上是一位很著名的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名科学家。他写的一部科幻作品叫做《接触》,《接触》写得非常漂亮,后来拍成了电影,这部电影名字有的地方翻译成《接触未来》,故事写的是一个女孩在观测太空时得到了一些信息,这个信息2、3、5、7......的一个素数系列。素数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完全是人类造出来却没有获得实际应用的内容,那在这种情况下,素数的产生只能是一种情况,就是素数的出现表明有其他的智能在向我们传递信息。
其实这个故事出自一个真实事件,当时有一位天文学女研究生在一次科学观测中发现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向地球发射,当时大家就在思考这是不是外星文明,然后就命名这个计划为“小绿人计划” 。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外星文明,它是一个中子星,天文学家也因为这件事发现了脉冲星。中子星转得非常快,它每秒钟都朝地球发射一个信号,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同时它是不存在人为痕迹的自然行为,但后来这个女研究生的导师因为这个发现得到诺贝尔奖,但是她没有得到。卡尔·萨根根据这个事儿写了一个故事,电影里用了一段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做记者招待会的镜头,这段镜头实际上是假的,是制作组将克林顿进行其他的记者招待会时的画面移植到了电影中。这个故事整体来说不够精彩,但是它科学性相对较好,再加上卡尔·萨根的声誉,使得这个作品还算成功。
我举这些例子还是想说明,想在科技上做比较好的科幻,如果你现在的创作篇幅比较短,你个人的写作水准又不够成熟,这样会使创作比较困难,当然大家也不是不能尝试。
我们看一个最极端的作品,《安德罗墨达危机》这个作品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们国家出过一次,作品中的图表和分子式就是它的原文。我们看这是小说吗?只有这部分内容看着还有点像小说,通篇基本上就是分子式、图表等内容,但实际上故事非常精彩,文章内容关于病毒,与我们现在疫情很相似。这篇文章的故事讲的是,在我们地球上的生命中真正高等的智慧人只有一种,生物数量与生物等级成反比,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状态,生命越低等,那么它的数量越多,越高等越少。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会假定我们的人类在宇宙中会塔尖碰塔尖呢?我们更有可能是塔尖碰塔底。所以我们很可能首先接触的外星生命是病毒或者细菌,如果我们一直没有和这些病菌和病毒有过接触的话,那很可能它们是致命的,人类将如何生存下来。科学家们在当时就设定了一个“野火计划”,“野火计划”意思是一旦病毒到了地球就会像火苗到了草原上一下燃烧开来该怎么办?“野火计划”有几个科学家参与其中,平时他们都是普通人,一旦出现火警就集中起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叫司通,司通有一次正在家里办酒会,突然有相关人员通知司通有火警,这些人直接将他到一个实验室,在实验室里详细的研究这种从卫星上带回来的一种致命的病毒,因为这个卫星落到了一个小镇上使得那里只活下来一个老人和一个婴儿,这两个人后来很有意义。这个故事里充满了大量的表格、计划书、分子式、图表。
《安德罗墨达危机》的作者有一部作品在美国是当年的畅销书之一,这个作品就是《侏罗纪公园》,这位作者就是迈克尔·克莱顿,他在写这部作品之前用了很多次笔名写了很多作品,但并没有取得成功。这是第一次用本名写这部作品,然后一举成名。对于这部作品,我们撇开它科学的部分,我们先关注有关社会学的东西。当时他写一个作品的时候,这个世界还处于苏美冷战的阶段,他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如果一颗带有知名病毒的卫星落在地球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卫星落到美国一个很小的小镇上,小镇全部感染,为了人类的意义,可能我们要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把它处理掉,在他小说里就是说核处理。那么如果那么为了全人类利益,你这个小镇的人民可能要牺牲掉;第二,如果这个卫星落到了一个美国的中型城市,但为了全人类利益你也要处理掉这个城市,但这种做法会引起一些社会反响;第三,如果卫星落到了一个美国的洛杉矶,整个洛杉矶出现问题,那么你可能要把城市处理掉,这也会造成的社会影响;第四,如果落到了一个中立国国家,比如说印度的新德里,美国该怎么处理?那么如果落到了当时华沙条约组织的国家的一个城市怎么办;最后的一个是,如果这个卫星直接落到了苏联的首都莫斯科,那么美国怎么办?所以他的计划梳理得非常的详细,他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能非常严谨的考虑到,包括文章中的实验室一共5层,每层都要经过严格检疫,但是从5层到4层就无须检疫,这些都写得非常真实。我觉得这个本写得非常好,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爱看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我提出在我们的征文当中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
3、文学性科幻
我们刚才讲了哲理和科技都在征文中不要用的太多,有的朋友喜欢把文章写的比较文学,喜欢写的很有情调或者写的很伤感,文章内容往往是从主人公在一个老式的酒吧里和一个退役的宇航员的聊天开始。这一类作品也不是不能写,也可以写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这个作品里,你要做很多文学处理,你还要加入科幻的构思,要处理好其他的人物故事,所以在篇幅上很受限制,我觉得也不是很建议大家在征文中使用这种写作手法。而且这类朋友往往可能原本对科幻了解不多,读的更多的可能是文学作品,写的也是文学作品偏多,但在文章中加入了一些科幻的内容或者貌似科幻的内容,让文章变成了一个科幻小说,但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文学性的科幻是什么样的,第一部是大家比较公认的,第一部近代意义的科幻小说就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个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用人的器官拼出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其实本身没有善恶甚至可以说很善良,但由于他的丑陋和它的恐怖导致所有人类痛恨他,最后把他逼上了一条反叛人类的道路。
这部作品是玛丽·雪莱为折射内心的一种东西而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文学作品,当时被称为“哥特小说”,我们现在不科学的简单说就是恐怖小说代名词,只不过在玛丽·雪莱的时代,科学是正在融入整个社会,所以她关注了科学这个内容。为什么我们称它是第一部幻小说,是因为这部作品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关注科学,在此之前所有的文学作品关注的都是爱情、战争、历史这类东西,这部小说第一次把科学作为关注对象,所以我们把它看做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科幻小说的一个原因。
在玛丽·雪莱生活的时期,科学是一个特别时髦的东西,所以她把时髦的因素加进来使得小说科学性非常的强,但它其实基本上就只是一本小说。所以当时她的作品成名仅仅是因为科学是一个很时尚的东西,再加上了她文学上的思考,构成了这样一个很漂亮的科幻小说。那么我们现在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我觉得可能有一定疑问。
大家知道小行星中有一颗星是以布拉德伯里的名字命名的吗?这是对他在科学上的认可;好莱坞星光大道有一颗星是布拉德伯里的星,这是对他文学上的认可。布拉德伯里一生写了很多漂亮的作品,但他一直没能得雨果奖,后来大家在星云奖中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布拉德伯里奖,他比较著名的作品一个是《火星编年史》,一个是《华氏451》。
布拉德伯里在编写《火星编年史》时,他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火星这样一个已经逝去的文明。他本人其实只读到高中,因为家境比较贫寒所以没有上成大学,但是他一直在图书馆里读书,按他自己说法,他二十八岁那年毕业于图书馆大学,所以他的文学性非常强,你读他的作品就会觉得有一种诗化的语感。他认为当人类登上火星的时候,火星的文明已经逝去,两个文明没有能够相遇,两个文明交接错过一声叹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类面对火星的废墟是一种怎么样的伤感?这就是《火星编年史》。
那《华氏451》写的什么呢?我们现在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西方有时候还是用华氏,华氏451约等于摄氏233,这个温度基本上是纸的燃点。小说中主人公来自未来,未来主人公是一名消防员,但他们消防队的工作不是救火,而是纵火,就是烧书,他们要收书把书都给烧掉,烧着烧着消防队队员们突然觉得书是很好的东西,然后他们开始围绕读书展开一系列活动。这个作品也是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之前美国青少年必读书88本书中的两部科幻作品之一就是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
在作品中你能够看到,布拉德伯里的小说实际上就是把科学作为一种背景,描述一种文学作品,甚至是用一种诗化的抒情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不是简单故事类。我看到的大家的作品更多是比较苍白、简单的那种,这在科幻里是特别特别多的一个现象。比如说我们用了技术会导致什么不好,我们发展了以后会导致环境的怎么不好?我们有了克隆人对自然人怎么不好?我们有了人工智能,对普通人怎么不好?这些东西写得太滥太多,任何人都会本能的有这种思考,大家有没有反着思考的,有没有想我们人类不过就是进化的一环,人工智能才是最终的发展,可不可以?我不说这些观点的正误,当你大量的用大众口吻来描述一种东西,实际上你的东西并不会引起真正的共鸣。所以有机会你可以去读一读布拉德伯里的短篇,怎么用一个很短的篇幅和很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一种科技上的变化或者观点。
作家鲍勃·肖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很精彩。他的一部短篇叫做《往昔之光》,我们都知道光在真空里的话是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在玻璃里就会慢一点,如果玻璃中做很多很复杂的处理,那么光再折出去就会更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卖玻璃的,你通过玻璃可以看到一些以前的情景,比如以前这片湖泊有特别美的风景,现在是冬天你看不到湖景,那我卖你的这块玻璃可以让你看到湖泊夏天的情景。结果买主突然发现玻璃旁边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女孩,主人解释道,这是他的家人,她们发生意外不在人世,但是他为了保留这份记忆,他用玻璃把她们的遗像留了下来。这部小说写得非常的伤感,但关于慢玻璃的科技他并没有怎么交代。
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方法,你看看怎么通过一个很好的科技点子,虽然作者没有解读它,没有解释它,但是通过它描述了一个很漂亮的故事。这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短片。
我们再来介绍最后一部文学性科幻作品——约翰·温德汉姆的《三尖树时代》,写的是一种植物,这植物本来有三条腿,但它可以提起一条腿来绕一圈扎到其他地方去。它还有一个特征,这株植物长有一个毒液棒,这个棒子如果打到谁的话,就可以把人打晕或使人中毒。但好在它行动比较慢。但有一个问题,有一天晚上天空突然出现一片流星雨,当晚看过流星雨的人在第二天全部失明,当人类都看不见的时候,植物有很大的优势,人们该如何应对呢?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眼睛刚好在流星雨之前出了些问题从而躲过一劫。后来这部小说拍成了一部电影叫《28天后》,电影没有用三尖树的概念,《28天后》用的是一种病毒,电影情节描述的也是整个人类在都失明的情况下如何应对这种灾难,电影拍得非常好。
这部作品是一部长篇作品,这个作品所描述的也是一种文学上的体验,包括后来人们如何重建人类文明、世界新秩序,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内心的表达。而至于《三尖树时代》里的概念,你可以去参考去学习,不过我觉得在我们征文当中,你在这么短的篇幅表述出这种理念是比较困难的。这篇小说有机会大家可以去读。
4、畅销书科幻
下面说我推荐的畅销作品叫做《巴西来的男孩》,这是复制希特勒的故事。故事中南美存有一些纳粹残余,他们利用希特勒的血液复制出94个“小希特勒”,所以中文有把这本书翻译成《94个小希特勒》,故事中的纳粹残余刻意让这94个小孩子经历与希特勒一样的成长经历,故事最后犹太组织把所有的复制品小孩找齐,然后犹太组织决定把这些孩子统统抹杀掉,但主人公提出反对意见,毕竟这些孩子都是无辜的,虽然他们有希特勒的基因,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希特勒了,如果犹太组织把这些孩子杀掉,那最终与纳粹有什么区别?最后主人公就把名单给毁掉,孩子们得以活下来。我觉得整个故事写的非常精彩,而且科技上的东西也非常的具体。
《复制娇妻》与《来自巴西的男孩》是同一个作者,《复制娇妻》被翻拍成两部电影,一部翻拍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翻拍于二十一世纪。电影描述了一群完美妻子,她们待人温和、气质突出,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然而实际上这些妻子都不是真实的人。作者莱文专门写这种畅销小说,如果大家将来想写类似的畅销书科幻小说就应该学学他,我觉得短篇大家暂时是做不来的。
5、小品型科幻
再说科幻小品,小品是什么?刚才讲的几个特例:一个还是奥尔迪斯,他写的“新浪潮”作品基本上都是小短篇,但有时他想反映出一种东西,比如说《月光掠影》,实际上写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化,但是没有故事。我们在阅读《月光掠影》时会发现虽然他写了一种进化的过程,但是他实际上是描述一个壮观的体验。
如果说《月光掠影》还只是一种场景上的变换,那么《谁能代替人》实际上描写的是一个小品式的讽刺文章,当机器人没有主人给予指示时,机器人将会如何反应,这部小说就是讲机器人的反应。故事中机器人分成1级、2级、3级、4级、5级,某天早上机器人们发现农场空无一人,没人给自己下达指令,机器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在这时,它们突然看到前面有一个人类小老头,小老头对机器人说:“你们赶紧去替我干活!”机器人立刻回复到:“是,主人!”当没有人类给一些命令性的东西、约束性的东西时,它们焕发出所有的智慧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是一旦出现了一个人类,机器人们一下又恢复到原来的奴隶的身份。
我们不评价这部作品想表达什么,这就是一种小品式的作品,这种风格来反映出了这么一个小故事,以上两篇作品都带有它新浪潮的那种隐喻性或者讽刺性。
我们再看一个纯小品的作品,它来自日本作家星新一,他被誉为“短篇之神”,包括科幻题材在内,他写了上千篇的短篇小说,他非科幻的短篇小说也特别精彩。他的短篇小说《保您满意》写得就特别漂亮。内容是这样的,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术家,突然有一名推销员向他推销一种生发剂,并承诺如果美术家要觉得生发剂不合适,他可以全额退款,之后推销员还向美术家推销了染发剂、理发器、脱发剂,每次推销完毕推销员都会给出“不满意可全额退款”和“保您满意”的承诺,全文都围绕着“保您满意”展开。最后画家说,你想的真周到。
大家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实际上没有很丰满的人物,也没有很曲折的情节,小说只是反应了一个小过程。星新一的每一个短篇都是这样,而且我把他的小说内容分类成几个模式,《保您满意》是一种,下一种是有个人要杀主角,第三种是有个博士发现了外星人了。仅有这么几种模式,但偏偏让读者觉得小说有意思,这叫典型的科幻小品式。所以你要真想写这个东西,可以参考一下这星新一。
6、经典型科幻
接下来就是最后一种科幻作品类型——经典型科幻小说。首先是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的作品被称为“科幻的悲观主义者”;儒勒·凡尔纳被称为“科幻的乐观主义者”。凡尔纳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而威尔斯是认为科学可能带来很多不好的事。我们国家出过威尔斯的自选集,这些作品实际上几乎囊括了后世很多的科幻题材,比如时间、生物改造、隐身、外星人的战争等等。
威尔斯所有作品实际上都有一个很坚实的科技基础,比如《时间机器》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人类在时间线上怎样运动,然后做相关推测并且编写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其实这也是为了展示一种观点,威尔斯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推到了80万年以后,也就是八十万两千七百零一年,虽然他是为了表达一种观点,但实际上他所写的故事非常的精彩,情节非常的紧凑,包括《摩若博士的岛》在内。《摩若博士的岛》讲的是一名科学家研究一些动物,科学家要求动物们直立行走,不许爬下来喝水,不许嗜血,不许食肉,然后对它们进行改造,后世很多的科学电影实际上都借用了这个梗。
威尔斯是第一个提出了“隐身”这个概念的作家,实际上这也反映了当时很悲观的一种社会现实。但是科技内容很深。比如《隐身人》中威尔斯会做很多很细节的强调,当然后世也解释过隐身可能是做不到的,但是至少我刚才讲过,他提出的科技观点可以自圆其说,可以自洽。
威尔斯的《世界之间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大战火星人》,他的《首批登上月球的人们》和凡尔纳的另一部作品《飞向月球》被乔治·梅里爱拍成了一个很著名的电影,叫做《月球之旅》,虽然只有21分钟,但是那是第一部科幻电影。我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威尔斯的书,虽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是他书里所描述的科技仍有很多还没有实现,另外他的故事并不过时,反过来凡尔纳有些东西现在已经远远落后。
另外一个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我觉得特别值得推崇的,他开创了科幻的两大系列:一个是机器人系列,一个是基地系列。在机器人系列里,他和坎贝尔共同制定了“机器人学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这些构成了机器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根据这三条,他写了特别多的机器人科幻,虽然文章中的人物不是特别的丰满,但逻辑性非常强,仅仅是根据机器人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他也能够把故事翻来覆去的写得很精彩,所以有机会要去看一看。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二百岁人》实际上写的也是一个机器人故事,只不过这篇写的更加有感性一些。《日暮》是在这两个系列之外的一部作品,写的是只能看到6个恒星的一颗星,如果太阳有一天被卫星月亮挡住出现日食,那么他们将面对一个黑暗的星空,这些人将会怎么办?这个作品灵感最初来自美国诗人爱默生的一句诗:“假如一千年间只有一夜群星显现,人们将怎样敬仰、崇拜并长久地记住天堂。”当时坎贝尔和阿西莫夫等一批作家在讨论这个诗的时候,他们讨论到假如1000年都是白天,只有一个晚上出现了黑夜,那么人类对此是景仰和崇拜吗?恐怕只能是恐惧。
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是我觉得最接近我们所认可的科幻小说,而且是最接近现代的小说作品。前两年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脱胎于另一个1982年的电影,那部电影的票房也是滑铁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认可这部电影,曾经英国《卫报》在科学家中做过一个调查,60名著名科学家投票给《银翼杀手》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系列,而且《银翼杀手》逐渐成了经典。这个电影、这部作品在科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际上迪克是这些年来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一位作家。《尖叫者》写的是一些克隆小机器人的故事。《冒名顶替》写的是一个外星人和地球人冲突的故事。《少数派报告》所描写的事未来有些计算机能够预测犯罪的故事。《记忆裂痕》写的是主人公记忆整个被抹掉了,他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去追踪记忆的故事。《黑暗扫描仪》也很有意思,这个电影整个先用真人拍,拍了以后再整个把它动画化采集,写的是一个的缉毒的故事。《遇见未来》主人公可以预料几秒钟之后的事,只有这么短的时间才能够改变历史。《联邦调整局》是人类争夺人类自我管理权限的故事,主人公的观点就是,我们人类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照顾自己的心灵。
这些作品从当时到2004年的时候,大概已经达到了7亿美元的票房,到2009年已经达到10亿,但迪克这个人自己生前几乎是贫困而死,贫困到他交不起图书馆的逾期罚款,到宠物店花七美元买宠物零食当肉吃,迪克去世于1982年。他的父亲把他的骨灰带到了他们家的一个墓地,他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双胞胎妹妹,遗憾的是他妹妹三个月就去世了,所以墓碑上刻着他和他妹妹出生的年月日,以及他妹妹去世的时间,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墓碑上也刻上他的名字和去世时间了,所以这个人的一生也特别值得研究。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作品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刚才说这些电影都是由他一些短篇改编的,电影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用了迪克这个很好的科幻构思。我们知道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不是你文学性的那部分,不是你科学的那部分,而是你科幻本身的构思,你的构思是很重要的,用哪个构思加入了一些情节和一些现代因素,可以把电影拍得非常精彩,所以我觉得我比较认可他的作品。
顺便一提,短篇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被认为是赛博朋克的开山之作,影响了后世许多作家。所以在1984年,威廉·吉卜森写的《神经漫游者》问世以后之后就拿到了雨果奖,可以说是赛博朋克流派的开山人作。后来吉卜森又写了两个,被称为“矩阵三部曲”。一说到“矩阵”这个词我们就应该知道指的是什么,“黑客帝国”直译过去就是“矩阵”。虽然吉布森本人没有参加电影的编剧,但这个作品是他写的。
在征文中出现一些哲理性的、科技性的、文学性的,畅销型的科幻,虽然我认可这些类文章,但实际上这些写作是比较有难度的,当然有些朋友是有能力可以把这些类型写一些更深刻、更加接近。我觉得参考后面三个文本类型,像威尔斯、阿西莫夫、迪克这样的作品可能质量会更高一些。
三、科幻创作互动问答
问:作为一个高中的理科,高中是读的理科,但是现在大学学的文科专业,应该是文科生。 很多人会认为文科生在科技的认知难度上可能是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在科幻上实现科技脑洞的某种突破是存在难度的,所以想知道星河老师对于文科生写科幻的这种看法和建议。
答:科技这个东西其实是要个人有科学的认知,所以我觉得还是认知对科学的理解比较重要,具体的不是知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觉得你还是有欠缺,我认为你可以写的偏文学一点的作品。但是从另外一点来说,我觉得也可以去多掌握一些科技知识,有些知识大概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尤其是这种又学过理,又搞过文的,我觉得这种文理兼修是有很强的优势,并不是说你不能掌握,不是说你没有能力掌握,而是可能你在学习和工作中现在掌握的接触机会比较少,你要主动去接触,主动学习还是有希望的。
问:想问老师当下科技飞速的发展,我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能够预知发展的一些方向,但是事实上基础学科似乎并没有发生一些本质的变化,在研究当中我们的想象空间正在被挤压是,我们如何去突破这种局限?
答:实际上具体的科技变化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我们现在提的人工智能的这种技术性好像是实际上也带来了概念上的变化;比如说量子,量子力学原来只是一种理论,现在量子通讯可以实用化了,就说量子力学原来比较理论化,现在量子通讯的实验正在进行。所以这些我认为他从技术上还是有前进的,当然这种革命有时候只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能等着他,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一些技术上的变化,从一些亮点上来多一些想象力的这种空间还是可以有的。
问:想问老师科普科幻和普通科幻以及普通科普的区别,什么样的作品才叫科普科幻?
答: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说普通科普就好像我现在跟你讲什么是人工智能,完全的叙述性的,就只是用一些比较巧妙的例子,但是他没有故事情节。但我认为科幻实际上我们认为是一个故事,这是两端特别极端的。
问:想问老师科幻元素不足该怎么来增加?像刘宇昆的许多短篇,虽然情感细腻,但实际上是偏向传统文学,在国内写作这样的科幻小说有没有意义?
答:都有意义,刚才咱们所说的那几中科幻作品类型都可以作为你的小说类型,我刚才说到的规避是规避于我们这种征文活动,当你的篇幅很短的情况下,你做了很多的文学渲染,而文章中科学的东西就可能会被淡化。但如果你换一个场合,文章篇幅更多一点的话,那么你在做文学渲染的同时也可以在科学进行补充。看你自己,如果你更想写那种文学性的,你就这么写,顶多是别人可能不认可。
问:想与星河老师深入的探讨讨论一下《少数派报告》,小说版也好电影版也罢,感觉《少数派报告》的科幻部分和故事部分是割裂的,科幻部分不能必然导致故事发生以及推进故事的发展,举个例子,比如把预知犯罪放到魔法世界,警察局长控制了魔法师的妈妈,逼着他预言,他说也能发生一模一样的故事,而且看到现在很多的作者写作都是往这方面去倾斜,所以他说这方面新闻老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这个问题的意思我明白,但首先我们现在说它是一个符号系统的问题,比如说我用的科学的符号,我叫科幻,我用了魔法的符号就是奇幻的那部分,这种肯定是不对的,这种肯定是不好的。实际上你可以这么看一部好的科幻小说,如果把它科幻的部分都抽掉,剩下一个故事还非常完整,那么这个科幻是失败的,这就是刚才说的割裂的。如果我们把科幻的部分抽掉,这故事支离破碎了,故事讲不清楚,实际上这才是好科幻。所以他说的有机结合并不是说把科技替换出去,替换进去,真正的好科幻一定是结合到一块的,所以这个是我认可的。像《少数派报告》这样的小说在我看来,它没有大家所说的那么割裂,可能内容还是完整的,比较好的。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高校科协联盟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科普创作》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善霞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邹贞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7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