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善霞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邹贞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7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
刘洋,“80后”凝聚态物理学在读博士,新锐科幻作家,技术乐观主义者。在《新科幻》《科幻世界》《文艺风赏》等杂志发表科幻小说十余万字,作品也多次在《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纯文学刊物连载,并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科幻小说年选。
“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科幻文学创作工作坊的开班第一课由刘洋博士讲授。
刘洋老师是物理学专业的博士,长期钻研科学,有着深厚的物理科学知识。他擅长从抽象的原理中挖掘独特的科幻创意与故事。他的《蜂巢》、《完美末日》等作品都来源于他在查看物理相关文献过程中看到的小点子,构思精巧,文笔精妙,想象力非凡。
刘洋博士从他自身的创作出发,从科幻文设定的四大元素、设定的线性连接、Bethe图谱与复杂的设定链等方面向同学们讲授了如何在科幻文学创作中设立科学、富有创意的内核。
外星文明、异类生命,机器人、人工智能AI,时间旅行,末世、废土、反乌托邦,太空宇宙等是科幻小说中的常见母题。在写科幻小说时,我们难以绕开这些题材。那么怎么用“旧布裁新衣”,把“旧”题材写出新意呢?刘洋博士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有创意独特的核心设定。
刘洋博士从假想科学、技术奇观、奇异世界及社会结构四个方面讲述了新鲜的核心设定的来源与产生。
刘洋博士以何夕的《伤心者》、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等作品分析了假想科学如何产生创意。何夕在《伤心者》中假想了“微连续”数学理论。在当今的物理学研究中,各个理论是存在深刻矛盾的,如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绝大多数人都在寻求、探索大统一理论,这个理论既可以从微观上描绘量子力学,也可以在宏观上描绘相对论的、时空的特征。而“微连续”数学理论是大统一理论的基础。《伤心者》从“微连续”理论出发,以主角对“微连续”理论的执着探索为线,构思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说。而《球状闪电》中,刘慈欣设想出了“宏电子”的概念。在现实中,所有的电子都是微观的。因此,这个概念就独树一帜了。
刘洋博士提醒同学们在假想科学理论时,尽量不要修改现有的科学理论,而是在现有科学尚未明确的领域发挥想象力。除此,在假想科学的设定中我们还要考虑、权衡各个科学定律的层次。如能量守恒、量子电动力学等属于普适微观定律,万有引力、库伦定律等属于普适宏观规律,还有阿伏加德罗、胡克定律等特定体系下的规律、现象规律等等。假想的科学规律越基本,写作难度越大,但是奇观的展示效果越好。
从科学理论等科学元素到科学设定还需要一定过程。刘洋博士对此向同学们提供了从某一个科学元素到科学设定的三种较常用的思维路径:能效增益、相似连结及概念移植。能效增益即将某种具有效益的科技进行夸大到极限或是将其运用到某种宏大的场景当中,如《从地球到月球》设想了可以把人从地球打到月球上的大炮,这就是把现有的大炮的效果进行了夸大,整个故事就具备了科幻感。
相似连接即把某种现有的科技运用到与其相似的领域。如《结绳记事》,把蛋白质多肽链的研究与原始人的结绳记事相联系,创造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概念移植即将原本运用于特定领域的概念迁移到其它领域,如将物理学概念运用到生物学领域等。《单孔衍射》就是将光学理论衍生到时间轴上。
除假想科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奇异世界来增添新奇感。如哈尔、克莱蒙特在《重力使命》中创造了一个具有超强重力的星球,背.沃特在《地下之上》创造了一个重力方向上下颠倒的世界、刘慈欣在《山》中创造了“泡世界”等。这类作品以不同我们于现存世界的新奇世界观作为设定,通过展示一个新奇世界里发生的各种奇妙的事情,在故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让这个新世界的本质显现出来,从而使作品完成悬念,也充满张力。
还有一类科幻作品则以技术奇观作为核心设定,这些技术大多也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如亚瑟.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中构思了太空电梯、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构思了地球发动机。凡是这类以技术为核心设定的作品,其看点都是围绕这些奇特技术展开的宏伟、瑰丽的景象,所以此类作品要特别注重技术细节。
第四方面则是社会结构。很多反乌托邦的小说都是以社会结构为核心设定。《羊毛战记》则为此类作品的典型。该书讲述了人类末世的生存困境:人类认为生活就理所应当的被限制在地堡之内,所有一切涉及到外面的言行都被视为是最大的恶魔。地堡就是一个地下的世界,人们遵从秩序,卑微、谨慎地活着,绝不能有任何杂念。直到有一天,生活在底层的机电工人茱莉叶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发现了地堡之外的秘密,一场风暴由此掀起。整个故事,就像对每个人生存困境的隐喻。在构思此类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转换人物的生存环境以增强科技感,如把人物转移到外太空等奇异世界。设定了一个不同的生存环境,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社会结构。
在一篇完整的小说中,往往不只有一种设定,而是可能包含奇异世界、技术奇观等多种设定。单个的设定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多个设定连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设定链。因此,我们要创作出逻辑自洽的作品,就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设定连接在一起。
刘洋博士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种简单的线性连接范式。这种连接的起点是一个假想科学、科学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发明出了一种技术,从而产生了某种技术奇观。利用这种技术,人类结构又相应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线性连接的范式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刘洋博士以其著作《永恒的终结》为例做出了分析。《永恒的终结》讲述了在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
另外一种线性连接则是设定本身随着故事不断发展。如以一个不断增强的能力或不断变化的能力或不断变化的物理参数为核心设定,展现随着设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奇观或其他效应。如特德姜的《领悟》。作品中创造了荷尔蒙K疗法,并创造了两位超人,展示在荷尔蒙K疗法不断发展过程中,两位超人能力不断增强到终极状态的过程。他们中的一个一心要重塑世界,而另一个却只想利用自己超人的智慧探求宇宙的终极真理。最终他们呢狭路相逢,展开了生死决战。刘洋博士还以自己的作品《穴居者》为例对此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析。《穴居者》讲述了人随着时间感的变化所感到的不同奇异世界。
而相较于线性连接,长篇作品中更常见的设定结构是类似树状的复杂结构。刘洋博士以物理学中的“Bethe”晶格结构对此做出了阐释。“Bethe”结构中间有一个原子,每一个原子周围又连接两个新的结构,每个新的结构又连接外部的原子结构。这与科幻小说的创作是具有相似性的。如我们假想出一个科学原理,而一种科学原理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科学技术,每一种科学技术又会产生不同的科学响应,每一种科学响应背后还会引发一系列的二级科学响应,不断向外辐射。刘洋博士随后以以《来自新世界》做出形象的分析。未来人类能通过一个念头改变现状,对周围物质产生作用,即人具有“咒力”的超能力。作品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非常完备的设定连接。如每个人都有意念移物、意念点火(“咒力”)等超能力,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前现代农业生活,而高强度的劳动则由一种新出现的智力生物——化鼠承担,化鼠等新物种的出现又促使了异类管理科的产生。除此之外i,人人都有咒力,则会发生潜意识的泄露,由此产生了新的危险,出现“业魔”。作品从一个中心点发散出不同的点,再从这些点出发,发展出不同的故事线,最后将这些故事线自然连接,由此形成一个故事整体。
设定链的完整与逻辑的自洽是科幻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完成设定链的连接后,我们要斟酌其是否符合逻辑。刘洋博士就此提出了“自洽指数”,用以判断设定链的完整性。其公式为:C=Le L/N,其中L为设定连接数的数量,N为主要设定点的数量。此公示是刘洋博士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创造出来的。
基于以上课程内容,刘洋博士给在场同学两道设定练习:其一、做一个以假想科学为核心元素的科幻设定,要求自洽指数不低于12;其二、做一个以奇异世界为核心元素的科幻设定,要求自洽指数不低于20。刘洋博士以示例引导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课程的最后环节中,同学们与刘洋博士进行了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刘洋博士建议同学们要对创意和设定链中哪一部分比较容易产生故事多加思考,同时要多考虑点子之间的设定连接。同时,刘洋博士建议同学们在科幻文学阅读量上要达到一定基数,在创造科学假想的过程中学会寻找最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作为支持。
刘洋博士从科幻文学的创意来源和科幻文学的设定与设定链两方面启示同学们在科幻文学创作过程中寻求创意突破口。本节讲堂,同学们受益匪浅。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武汉高校科协联盟
上海科普作家协会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科普创作》
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赵善霞
电话:010-84897800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联系人:邹贞 李姗姗
电 话:010-62103257
010-62103258(传真)
邮箱:kpcsw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