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乌托邦:从先锋到失落——俄罗斯科幻文化漫谈”主题沙龙举办

8月15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主办,高校科幻平台、八光分文化联合承办的“科幻咖啡馆”系列活动在成都举办。本期活动以“寻找乌托邦:从先锋到失落——俄罗斯科幻文化漫谈”为主题,邀请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国内首位科幻文学博士、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姜振宇,科幻研究者、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西夏,青年科幻作家、江苏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委员白贲等人进行分享讨论。沙龙由八光分文化俄文编辑喜如主持,通过北京科技报、B站等平台同步进行直播,线上观看总人次超过30万。

白贲首先分享了他对苏联科幻的理解。苏联科幻根植于意识形态引导的全民科学狂热,未来主义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详细介绍了苏联时期建筑“第三国际纪念塔”:这栋巨大建筑物的内部结构由一年转一周、一月转一周和一天转一周的特殊空间构成——这些空间构成作为消息的中心,可以不断地用电报、电话、无线电、扩音器等通讯手段向外界发布新闻、公告和宣言。该建筑将纯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实际功用融为一体,是其设计者塔特林倡导的“各种物质材料的文化”的构成主义理论的一个实验,但他的艺术创作与观念不适应当时苏联的“无产阶级”艺术标准,这个模型未能付诸实现。此外,白贲还介绍了“冰封”纪念碑、“友谊”疗养院、现位于格鲁吉亚的苏联公交车站等苏联未来主义建筑,阐述了未来主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构成主义艺术风格对苏联文化乃至科幻的影响。

姜振宇谈到了“苏联科幻三巨头”——阿·托尔斯泰、亚·别利亚耶夫和斯特鲁迦茨基兄弟,以及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黄金时代科幻气息,还有现实中苏联的乐观主义科学热忱(尤其表现为“航天热”)对苏联科幻的影响。他提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时,曾经有为了声援科学家研究项目而写就的“游说科幻”——事实上这和苏联科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姚海军对姜振宇的想法进行了补充。他强调,20世纪以来苏联以及之后的俄罗斯对我国的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19世纪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了兼具“内容上的科学”和“形式上的美感”的“科学文艺”理论,进而影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等文艺巨匠——“科学文艺”也就成为了20世纪中俄科幻的共同特点。他认为,苏联科幻是一座科幻文学的宝库,有待后人进行挖掘。

西夏则表现出了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苏联科幻电影的兴趣。他介绍了苏联科幻早期电影《火星女王艾莉塔》,电影中提出的“向火星进军”,一度成为探索火星的代名词;中期电影《天空在召唤》,则充满了浪漫想象。苏联后期科幻电影《潜行者》等作品风格与之前产生了明显区别——从浪漫到反思的转变,西夏也就此进行了分析。

在被问及自己喜欢的俄罗斯科幻作品时,白贲推荐了俄罗斯作家卢基扬年科的《星星是冰冷的玩具》,姜振宇推荐了2017年上映的俄罗斯科幻电影《太空救援》,姚海军推荐了俄罗斯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的《玫瑰与蠕虫》,西夏则推荐了《卫星》《暴风雨之星》等若干苏联时期的科幻电影。

上一篇:

全景纪实 | “今天我们如何写科幻”创意圆桌

下一篇:

“从科幻作品视角看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主题沙龙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