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祺:英雄不问出处

团队简介:郑颖祺、王亭、曹阳,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1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

郑颖祺:英雄不问出处

王亭(左)、郑颖祺(中)、曹阳(右)

学生记者:请问您的作品《2020长江暴雨洪涝为何那么怪异?》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亭:创作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2020年,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对沿岸省市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领域内老师针对该事件进行了集体讨论,却发现很多问题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学生记者:请问您为什么选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科普?您觉得文本文章和视频形式各有什么优缺点?

郑颖祺:视频能同时调动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制作同样内容的时间精力成本显然要高于文本文章。

王亭:视频更有趣,更吸引人的注意,传播效果更好。文本文章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下传达更多的信息。

曹阳:现在的时代是视频的时代,视频的形式能够更广泛地在大众间传播,并且比文本更加具有直观性、趣味性,能够将一些复杂的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

学生记者:您个人所学专业对这次制作的科普视频有什么帮助吗?您觉得制作视频应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限制?

王亭:有帮助,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我对一些现象给出初步的解释。制作视频应考虑科学性、严谨性、可传播性。

曹阳:我所学的专业是大气科学,正是有这方面的学科背景知识,才能够制作出相关的科普作品,但是仅仅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需要有讲故事、画画、制作视频的能力,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

学生记者:请问您的团队内部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您觉得团队中的各个成员都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王亭:我主要负责文稿的写作,郑颖祺负责对文稿审阅和润色及视频制作,曹阳负责配音。大家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学生记者:科普大气物理知识,请问怎样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兴趣且通俗易懂?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王亭:做成视频可以吸引大家,同时在语言表达上,避免讲过于细节和专业的东西。尽量不要或少抛专业术语,挖掘知识背后有趣、新奇的东西,注意结构化和条理性。

郑颖祺:你提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做过一些尝试,比如配上封面,选择恰好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涉及大气物理知识部分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只写自身已经理解得足够透彻的部分,我认为这是让内容生动活泼的前提。

 

学生记者:除了视频创作,您和团队还有其他类型的科普科幻作品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在科普科幻的道路上您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郑颖祺:除了这个视频,我们还有已经发布在中科院大气所官方B站账号及中科院之声上的《零基础学天气预报》系列天气学科普视频,共9个,每一期的主创不尽相同。我个人偶尔也会参加科普文的润色;写过一些短的科幻小说——不过都是自娱自乐而已。对于研究生而言,科普科幻创作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爱发电,有时也需要灵感作为创作的契机,随缘就好。

王亭:有,个人写了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是讲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人类关于大脑的研究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个公司研制成功了“造梦”系统,可以将人脑和机器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人们在睡梦中就能指挥机器完成生产工作。一些人为逃避现实世界,选择进入“造梦”系统,却再也没有醒来。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会在业余时间做一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事情,因为感觉很有意思。

学生记者:对于您来说创作出完整的科普视频有什么困难,会怎样解决?

王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找到严谨与通俗之间的平衡,解决方法就是多尝试不同的写法或说法,从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版本。

郑颖祺:制作视频需要不少时间,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挤时间——所以选题之前都会考虑一下自己和其他成员是否真的有足够的精力。

学生记者:您觉得大气物理和一般广义的物理有什么异同之处?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专业研究吗?

王亭:大气物理是物理学在大气研究中的应用。相同之处在于,大气的运动也是受物理规律约束的,不同之处在于,大气是个复杂系统,需要对物理方程做简化才能求解或抓住最核心的东西。我研究的是大气中的水汽输送,水汽是降水的必要条件之一,源源不断而又强劲的水汽输送也是本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

郑颖祺:王亭说的好(鼓掌)!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大气物理和生态学的结合——生态气象学。更具体地说,我近期的课题是生态系统是如何“呼吸”的——吸收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水汽,受什么气象和生态因素支配等。

学生记者:如果向大学生进行科普,您会选择什么内容进行科普?您觉得目前大学生对待科普科幻的态度如何?大学生在科普科幻阅读方面有什么特点?

郑颖祺:就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来说,我大概比较适合做大气物理和气象学方面的一些科普。我认为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如果是面对本专业的师弟师妹们,那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B站@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零基础学天气预报》系列,都是师兄师姐们消化并整理出来的天气学知识,说不定会有一点点收获!关于后面两个问题,我的了解有限,恐怕无法回答。

学生记者:最后,您对科普科幻的发展有什么感想?对于科普工作您有什么看法吗?您觉得科普科幻的前景如何?

郑颖祺:我并非专职科普工作者,只能作为研究生和业余的科普内容制作者发表一点体会:研究所现阶段将科普工作视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并没有特别鼓励研究生参加科普工作;所以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无论是科普还是科幻,大体上就是用爱发电的兴趣爱好。现在有不少自媒体在科普方面已经产出了很多有质量的内容并具有颇大的影响力(科普内容制作者如“李永乐老师”,科普平台如“果壳”和“丁香医生”),无论硬核的还是接地气的科普内容都很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趋势。

曹阳:科普科幻目前并没有普及,制作好的科普作品有一定难度,宣传科普作品难度也很大,但是好在很多平台也在给好的科普作品一些流量。希望未来科普的受众面能够更大,普通老百姓也能通过媒体平台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而不是被娱乐等快消费过多地吸引眼球。

(学生记者:何冬阳)

上一篇:

王卓成:故事和书籍能够穿越时空

下一篇:

梅林:等一个契机迈出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