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等一个契机迈出下一步

个人简介:梅林,华东师范大学2020级本科生,热爱小说创作。更在乎科幻作品“思想实验”的本质,希望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人文的关怀创作出真正入格的作品。

梅林:等一个契机迈出下一步

学生记者:您第一次接触到科幻是什么时候?这对您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梅林:第一次接触科幻还是初中时期。那时候我还是个《青年文摘》的忠实读者(因为很方便完成语文的摘抄作业),然后就在某个类似于"惊奇档案"的栏目里读到了大刘的《乡村教师》节选。那应该是我第一次清楚、正式地知道:哦,原来还有这样奇妙的作品。哦,原来这就是科幻。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

顺带一提,《一日囚》也是在《青年文摘》上读到的。如果说大刘的某些短篇让我见识到科幻的奇妙幻想世界,那这篇就让我见识到用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推进故事的美妙。

我本身也是从小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叫嚣着长大后当科学家的那种孩子。只不过从那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比起科普,我更喜欢科幻这种兼具科学性和幻想性的文字。算是就此把我带入深坑吧。

学生记者:您喜爱的科幻作品有哪些?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梅林:特德姜的《呼吸》,大刘的《山》和《赡养人类》,等等,其实很多,绝对不是一时想不起来名字。

但其实很奇怪,和我自己创作不一样的是,我更希望那些在科幻世界观构造上极尽细腻极尽大胆的作品。就比如《呼吸》中主角解剖自己,细致描述这种生物体生理结构的桥段,还有《山》和《赡养人类》中对外星文明史高度概括而充满史诗感的描绘中(我知道赡养人类的哥哥文明还不至于,但是"终产者"这个概念还是给当时啥都不懂的我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可能正是因为我知道构建一个充满想象力而又自洽的科幻世界是如此困难,所以我才会对在这方面做到优秀的作品心生向往,然后继续埋头写我那些轻设定重故事的软科幻。

学生记者:您的科普科幻之星获奖作品《长夜》中描述了一个在贫瘠的星球上社会体制落后的殖民地,请问您认为星际殖民会造成人类文明体制的局部或总体倒退吗?

梅林:也不全然。以我粗浅的理解,没有最先进的体制,但有最适合当前环境的体制。只不过都能星际殖民了,没点配套的技术和生产力还蛮说不过去的,因而理想状态下人类文明体制还不至于到局部倒退的地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像《长夜》中给出的战争不断、资源贫瘠的情况下,出现暂时的回退也无法避免。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必须要做出某些让步。

另外,《长夜》中那些战争难民聚落的另一个半球上其实就有较为先进的城市。光就作品而言,我其实倾向于认为这种落后的社会体制是有意为之,方便控制管理这些难民。

学生记者:看得出您对未来社会的体制有着深刻而独到的思考,请问您认为《长夜》中形成联邦与帝国两个跨星系政治集团需要怎样的技术条件(科技树),人类未来可能达到这样的技术水平吗?

梅林:跨星系政治集团所需的科技树……这属实有些为难我了。非群星eve玩家,我对于太空歌剧中那些背景科技设定也知之甚少。若硬要我说,(近)光速航行、跨恒星系通讯(跨星系政治集团可能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还要更高)、能同时支撑好多人的循环维生系统,还要有足够的武力去应对各式威胁和意外……不管怎么说,对于人类都是来日方长(不过要是真出现了那样的技术,估计我也不会意外吧)

学生记者:《长夜》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请问您认为现代社会良好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是怎样的?

梅林:我肯定更希望是“平时的朋友,必要时的引导者”这样的关系。但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家家情况又各有难处,很难说能时刻保持理性做一个理想的长辈/晚辈。也许在矛盾之后能够互相理解就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吧。

学生记者:《长夜》字句间流露出一股悲凉的宿命感,请问您如何看待时代潮流中个人的命运?

梅林: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时代潮流的体现。同样的行动,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人身上理所当然地会有差异。我认为身陷宿命中的人更应该大展拳脚,不要被所谓的“既定”束缚住。在时代大浪中也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目标。

学生记者:《长夜》中的祖父因自我基因改造需要而献出了生命,请问您认为基因改造应当作用于人类自身吗?如果应当的话,可以改造到什么程度呢?

梅林:我本人对基因改造还是持乐观态度或者说我觉得终有一天,人类肯定会抵不住诱惑,或多或少地改造自己,以补偿我们肉体上几乎停滞的进化过程。至于改造到何种程度……雪球总会越滚越大的。

学生记者:《长夜》中的几个故事似乎都带着一些与现实迥异的魔幻与荒唐的色彩,请问您如何看待小说与现实的关系?

梅林:小说必然是要超脱于现实的——至少是应该超脱于人们的日常的。但话虽这么说,许多时候生活往往比小说更为离奇。如何平衡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让读者能够代入的同时又有超出常识的体验,我觉得这是小说创作、尤其是科幻小说创作非常重要的议题。读者需要在小说中看到自己,但小说又必须展现另一种生活,我认为这种暧昧的距离是让读者沉浸并思考的关键

学生记者:生态改造与气候控制始终是科幻小说中人类殖民外星的必备技术,请问您认为在现代以及未来的所有时间里,人类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梅林:目前而言肯定依旧需要敬畏自然,人类还远没有达到真的能“人定胜天”的程度。需要先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力量,再言是否以及如何利用所处环境。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人类还没办法真的和自然叫板。

学生记者:请问您近期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梅林:正在构思的有一个短篇和一个中篇。此前也写过不少东西了,现在尽早改稿尽快完成才是当务之急。当然,说不定改着改着被气到全部推倒重来也是可能的。

学生记者:请问您在创作中遭遇过怎样的问题呢?您又是怎么解决它们的?

梅林:我在高中时曾认为束缚我生产力的是紧张的时间。现在发现我错了,大一一年的产出还不如高三三四个月。真正有了时间之后,才发现灵感和激情的消退才是创作最大的敌人。临近截稿时,有时候我不得不发挥千米体测时的意志力来强迫自己坐在电脑前码字,更甚者非得熬到凌晨昏昏欲睡时才有灵感涌现。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话,可能真的要回归高中时没有手机电脑天天高强度用脑的环境吧。

学生记者:请问您参加过科幻社团活动吗?您对科幻社团未来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梅林:当初大一社团巡礼,我翻找了一圈才在角落里找到了稍显冷清的我校幻协。那时我就发誓,终有一天要带领华师幻协出人头地走向巅峰——然后现在继续陷在废社危机,只得怂恿社长化身学园偶像拯救科幻社团。社团还在挣扎中,有进展会贴在脸上。但是不给点建议确实不太好,我翻了翻以前笑匠拿银河奖前夕我和他的对话记录。我问他科幻社团该搞点什么活动,他说看电影笔会。我觉得太常规了,他发了个“挠头.jpg”,然后接着列出了飞镖、套圈还有答题。我发了个问号,他解释说就是你出点题,答对的给个飞镖给个套圈,再搞点奖品。我当时只觉得很感激,现在想想,这好像就是庙会。所以我半开玩笑地建议,办活动还可以穿拟态浴衣、捞量子金鱼、吃分子料理苹果糖,让科幻走进生活。。

学生记者:您认为在您的一生中有望看到什么阶段性的科技进步?其中的哪一个是您最期待的?

梅林:嗯……仿生人?神经接入网络?(感觉越来越赛博朋克了呢)现在的情况就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啥啥的技能条疯长,估计有生之年确实能够看到赛博时代来临了……至于生物方向应该还挺难的吧,至少目前感觉相关的新闻不多,什么机械义肢啊人工脑啊,基因编辑光是要发展到能让社会忽视伦理问题就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还是更信任野蛮生长的互联网科技,比如沉浸式网络体验,各类影视作品中的相关技术表现太吸引人了,谁不想睁着眼睛做梦呢(笑)。

学生记者:您的作品《长夜》获得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奖,请问您如何评价此次征文活动?对于中国越来越多的科幻征文又有着怎样的建议?

梅林:是非常棒,非常鼓舞人心的活动,算是个人在科幻圈真正踏出的第一步。工作人员也很善良有耐心,推荐有兴趣的朋友都能够来尝试一下。

目前中国科幻征文的增长趋势也有目共睹。我仅作为一个普通业余写手,在不少活动投稿后,感觉更多的还是希望有更统一完备的协议,更公平的赛制,以及对新人创作的辅导什么的。也许几句话就可以拯救一个误入歧途的新手。

学生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想对科幻界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梅林:祝大家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学生记者:张文琦)

上一篇:

郑颖祺:英雄不问出处

下一篇:

浮遂:勇夺科幻领域宣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