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团队成员: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团队简介:赵可昕、曾浩、刘闯、李翊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日常爱好有参与科普活动、科幻作品鉴赏、打羽毛球以及读各种各样的书。团队荣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21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称号。

《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团队成员: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学生记者: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普相关内容创作?又是因为何种机缘参加本次的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

赵可昕:最初是对科普相关的内容感兴趣,加之学习了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可以说科普就是我们的本职,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各种类型的科普创作。本次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是通过同学转发了解到的,作为科普专业的学生,我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自我提升机会,于是就报名参加了。

学生记者:与最初接触科普相比,现在您对科普创作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赵可昕:最大的变化在于对科普的认知越来越深刻了,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要将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学生记者:除参加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外,您有参与过哪些与科普科幻相关的活动?其中最令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赵可昕:还参加过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中小学科技节活动、科普能力提升项目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宋庆龄科学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六一”儿童节活动,这次活动有非常多的小朋友参加。小朋友们学到有趣知识时的兴奋、完成作品时的激动都带给我很深的触动,这次让我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了科普活动的意义。

学生记者:您的科普视频生动有趣,视频中的卡通造型引人注目,在内容的选择与视频制作中,你们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李翊萌:最开始我们也很纠结选题。最近航天是热门话题,不过我们商量了一下,没有选择最热门的话题,而是稍微偏了一点选择了天文。碰巧在做完视频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月食,感觉还挺有趣的!

月食的视频光脚本我们就一起改了四次,主要是内容的删减以及呈现方式。最终大家觉得作为儿童科普视频,内容不在多,而在于能够讲清楚,并且不能一味说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而月食过程的演示也是尝试了很多方案,最终确定成视频中的样子,多亏大家一起努力了!

学生记者:筹备视频的过程中,有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李翊萌:我们组超有爱!拍视频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笑得很开心。在拍视频之前我说要买一只小老鼠,大家也都很爽快答应,超感谢!

拍真人视频NG是很有趣的,这是做动画不会有的经验。大家一起想方设法考虑怎么读台词不会看起来很明显。努力把背景布挂在墙上,拍着拍着它就要掉下来了,就开玩笑说要赶在背景还在的时候拍完。有时候台词说错啦,时间没有配合好啦,大家都不会不开心,而是说“好了我们之后NG花絮素材又多了”,然后再来一遍。拍视频不累,反而有时候会笑得很累。

学生记者:您选择月环食作为科普视频讲解内容,整个视频的受众也更倾向于儿童。之前有做相关视频的经历吗?今后是否有继续做此类视频的计划?

李翊萌:实际上我们还写了有关太阳风暴、流星雨、星座相关的剧本,这三个是系列动画的形式。目前太阳风暴已经完成,希望有机会能够呈现给大家。

月食是天文主题下唯一一个拍摄形式的视频,本来只是想尝试一下拍摄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因为整个过程太开心了,就想如果有机会要不要把拍摄的视频做成一个系列呢?就构想了“花栗鼠的今日小问题”这个标题。如果以后还能一起继续拍摄制作的话就太好啦!

学生记者:有没有哪部科幻/科普作品对您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原因是什么?

曾浩:毕导的科普视频,以风趣幽默的生活态度,诠释一个小知识,提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发掘大家习以为常,但是却常常忽略的科学道理。再以风趣幽默、朴实自然的方式传播给更多的受众。

李翊萌:我个人对化学特别感兴趣,也很喜欢杨帆(真·凤舞九天)的视频,例如《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解构自然》系列、《色彩重铸》系列等,用实验把化学物理的美直接呈现出来,真的是大饱眼福。萌凤(观众对杨帆的昵称)也可爱极了,就算不喜欢化学,看了他的作品也会不由自主产生兴趣。

学生记者:除了科普创作,您还有其他爱好吗?您认为其他爱好对创作有哪些帮助?

曾浩:我还喜欢拍摄视频、参观博物馆。这些爱好都和科普创作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我在拍视频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如何构图,怎么写脚本,有没有更好玩的呈现方式;逛博物馆是我灵感的源泉,我能够从不同的藏品创作中了解不同的想法,刺激我更新原有的思考方式。

学生记者:专业学习对您的创作或者其他方面有什么影响吗?

曾浩:我学习了科学传播、数字媒体创作、剧作等课程。通过专业学习能帮助我们从受众角度和剧本本身出发,构建一个能够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作品,我们希望科普知识不是干巴巴的科学道理,而是以可视化、平等沟通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记者: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普创作的新人您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刘闯:对于刚开始进行科普创作的新人来说,要多观察生活,从生活入手,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可以找一些朋友交流合作,同伴会提供非常好的想法,打开自己的思路。这也是很好的自我提升方法。

学生记者:当下的科普作品生产和传播机制是否为您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与足够多的途径?

刘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科普作品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中都出现了专门的科普作者,他们为科普创作开辟了空间。专家和学者的加入也让科普受到了更多关注,这让更多人愿意参与科普,使科普变得更加容易,是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学生记者: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吗?

刘闯:感谢“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给了我们创作者鼓励,希望以后也会有更多人参与科普,希望所有科普科幻创作者都能够持之以恒,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学生记者:易文婷)

上一篇:

胡芳晴:保护地球,迈向太空

下一篇:

黄骥:真正为国家的科学创造、科普创作作贡献